第39章 第五次戰役結束和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過過去一年的努力,我國的航空工業,一躍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不僅僅是戰鬥機,在轟炸機領域,我國對b-29轟炸機的殘骸進行研究後,再加上蘇聯方面提供的圖已經生產出了第一架仿製的原型機,並在四月初完成了試飛。
各項數據均符合預期,按照計劃,我軍會對這款轟炸機進行生產,並在空軍之中進行部分裝備。
而後是運輸機,如今空軍裝備最多的運輸機,是以伊爾-12為原型仿製生產的國產運輸機運-2,於47年年底完成首飛,並在48年年初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如今,全軍總計裝備了182架運-2運輸機。
而以c-47運輸機為原型生產的國產版本,也就是運-1運輸機,伴隨著運-2的大量裝備,慢慢的開始交付地方上成立的民航部門,用於物資運輸了,基本已經退出了現役。
而最新型號的運輸機則是採用四臺渦槳發動機的中型運輸機,也就是運-3,這款飛機已經在去年年底完成首飛了。
這款運輸機,最大載重能夠達到9500公斤,如果用於載客的話,最大可載人數,除去機組人員外,還能夠搭載120名乘客和相應的行李物品。
而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也是達到了42520公斤。
雖然對比幾乎同時期首飛的美國的c-124運輸機來說,差距還是很大,同樣是四臺渦槳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卻是隻有美國飛機的一半,最大運輸量甚至連c-124運輸機的一半都沒有。
甚至於,運-3一度被稱為動力不夠,發動機數量來湊的代表。
但運-3畢竟是我國首架自主研發的運輸機。
這總歸是一個好的開始。
也是為我國後續的航空工業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
書歸正題,繼續說回朝鮮戰場的戰事。
此刻的三十七度線,可謂是一團亂麻。
一發大口徑的榴彈炮,重重的砸在我軍的陣地上,卻是沒有引發任何人員的傷亡,因為炮擊一開始,所有人便是全都躲進了坑道或者乾脆躲到反斜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