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西平堡之戰過去了大半個月,可朝廷裡就論功行賞的問題還是沒能爭論出個結果,每次上朝時大臣們都吵得不可開交,那場面足以用烏煙瘴氣來形容。

 尤其是左光斗、楊漣、周朝瑞、張鶴鳴組成的東林四人幫,與“孤膽英雄”劉廷元之間的罵戰最為激烈,幾乎佔去朝議一半以上的時間。

 雙方上場後各出奇招,什麼指鹿為馬、引經據典、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等技巧無所不用其極,比後世的大學生辯論賽精彩多了。

 (這裡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劉廷元時任順天府巡按御史,正七品,浙黨領袖。別看此人的級別才區區正七品,其權力與後世專管紀律的高官並無二致,故而擁有硬扛東林群賢的實力。)

 其實具體的戰鬥過程在軍報裡寫得清清楚楚,又有經略府大印和御史監軍的簽字為證,按理說沒啥掰扯的餘地。

 可事關各派系的興衰榮辱,哪怕不佔理也得吼兩嗓子,不然還搞啥黨派政治?

 天朝上國的制度先進性又從何說起?

 正所謂有棗沒棗先打三杆子,己方能不能撈到好處還在其次,關鍵是不能讓對手佔到便宜。

 但話又說回來,大臣們拉開架勢罵街將皇帝置於何地?

 好不容易打一場勝仗,就不能和諧一點嗎?

 大明到底誰說了算?

 好奴婢魏忠賢說應儘快嘉獎前方將士,穩住大好局面;貼心奶媽客印月說朝臣們不省心,就知道給萬歲爺添堵;這些話全都說到了小皇帝的心坎上。

 朱由校怒了,他給內閣下了一道旨意,十月份之前必須拿出具體的獎賞方案,另外立即向四川調派兵力撲滅叛亂。

 孫承宗兼理兵部,早就在著手部署平叛事宜,這會兒正忙得焦頭爛額。

 朱國祚管著禮部,近來一直忙於應付朝鮮使臣的訴狀,躲開了論功行賞的討論。(逃往鴨綠江一帶的明軍向朝鮮李氏王朝提出了糧食援助,以及避難的請求,時任朝鮮國王李琿不勝其煩,便派使臣來明朝告狀。)

 其餘閣臣各抒己見,但意見未能取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