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2頁)

 上個月四川爆發了奢崇明叛亂,到目前為止已花掉了六十萬兩銀子,後面還要花多少錢,也沒誰敢打個保票。

 戶部是沒有餘糧的,打仗的錢全由內庫撥發,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連皇帝都得喝西北風。

 孫承宗自然知道徒弟的難處,他並不反對找朝鮮打秋風,之所以嘮叨了這麼多反對賞賜蟒袍的理由,其目的只是為了逼徒弟下一個決心。

 什麼決心這麼難下?

 當然是讓周寧站出來背鍋咯。

 不得不說孫師傅的算盤打得可太響了,他將周寧看作客氏和魏忠賢的爪牙,這隻爪牙雖無科舉功名,卻有真才實學,並且不乏膽色。

 首先是土木建造方面的才能很突出(發明水泥、改建稜堡),其次還具備紮實的農業知識(力薦推廣種植土豆),僅此兩點已經足以作為一名優秀的內政型官員堪當重任。

 更難得的是在戰場上的表現同樣很出色,兩次以臨時監軍的身份立下戰功,比大部分明軍武將取得的戰績都要亮眼,做一名文官將領也並無不可。

 年紀輕輕就擁有如此全面的能力,未來必定可以獨當一面,這樣的人才怎能任由內廷小臣籠絡,必須收入囊中。

 但挖牆角是一門技術活兒,僅靠地位和名利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處理朝鮮國書的善後事宜正好就能製造這種契機。

 孫承宗打算借皇帝之手,任命周寧全權負責對接朝鮮使節,再逐步推進蟒袍換援助的計劃。

 如若計劃不能成功,那齊、楚、浙三黨的人也怪不到內閣頭上,他們只會把矛頭對準周寧;要是計劃僥倖達成,那東林黨的同僚又會追著周寧咬,跟皇帝和閣臣扯不上關係。

 等到客氏和魏忠賢頂不住彈劾的時候,他孫師傅再站出來給周寧提供庇護,不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把牆角給挖了嗎?

 事要辦,人要搶,兩頭都不能落空,還有比這更好的買賣嗎?

 孫承宗早就掂量過自己手裡的籌碼,他至少能摁住左光斗、張鶴鳴、周朝瑞三人,其他的東林黨人再交給葉向高、韓爌等人去安撫,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