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次日,三位明使聚在一起溝通了接下來的行動計劃,並重新劃分了各自的工作重點。
其中作為正使的周寧負責與國王和世子進行接洽,爭取讓朝方提供更多的軍援物資。
周延儒則承擔應酬平壤官員和儒生的事宜,努力維護大明的對外形象。
楊鎬的任務是從毛文龍那裡借來些人馬進駐平壤,替使團鎮場子。
計劃擬定好後周寧再次找到李植進行磋商。
“李兄,在下理解你對世子的一片赤誠之心,你也知道在下是真心希望世子能得到蟒袍,我們的目標完全一致,這一點你總該不會否認吧?”
“周大人,李某從未對你有所懷疑,只是…只是柳太南的死訊肯定會在王京引起巨大的波瀾,儘早將蟒袍賜予世子才是平息風波的穩妥舉措。”
周寧笑著搖了搖頭,道:“在下相信冊封典禮之後,世子的合法地位不會再遭受質疑。可你又如何擔保大王會信守承諾呢?”
李植慨然道:“在下出使貴國前,大王和世子都曾鄭重許諾,只要能得到冊封,肯定會傾我全國之力救援明軍。俗話說君無戲言,周大人難道以為李某敢信口雌黃嗎?”
這裡先插幾句題外話:
李琿還沒登基前對援朝明軍的態度非常友善,但隨著父王對他的猜忌日漸加深,他也逐漸轉變了對明朝的立場。
道理說來很簡單,主要還是因為大明朝廷基於維護法統的考慮,必須保證朝鮮的王權不受挑戰,那就只能力挺國王李昖。
即便明朝君臣都知道李昖是個慫包、累贅,毫無一國之君的擔當,也不可能支持當時還身為世子的李琿奪權。
因為朝鮮對明朝稱藩的法理依據,就源自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封建倫理秩序,如果大明官方自個兒都鼓勵“子逆父、臣反君”,那是不是代表天下的臣民也可以這樣幹呢?
李琿是比他的父王要強得多,也有凝聚民心的聲望,可他越是優秀就越容易引起父王懷疑,遭到的打壓也越多。
沒有哪個封建君主希望被架空,權力的誘惑歷來都大於血脈親情,李昖自然要想盡辦法打壓自己的兒子,否則他就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