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武器風雲錄
在八路軍總指揮部的肅穆氛圍中,陳浩的身影時隔兩月再度顯現,宛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總部高層的陣陣漣漪。
他,彷彿是八路軍軍需庫的神秘鑰匙,每次歸來,總伴隨著部隊急需的武器裝備。這些物資如同乾旱之地的甘霖,而陳浩,則是那位帶來希望的使者,備受歡迎。
一番熱情的寒暄後,副參謀長話鋒一轉,以那次由獨立團與新二團聯手掀起的萬人大戰為例,對陳浩讚不絕口。那是一場反掃蕩的輝煌戰役,戰果即時顯現:日軍數量銳減,武器裝備滿載而歸。
但這場戰鬥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此。它如一顆種子,深植於歷史土壤,後來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其一,在於那驚人的殲敵數字——三千五百多具日軍遺體,冰冷的數字背後,是勝利的號角。中條山戰役中,日軍以三千亡魂換取中央軍八萬人的隕落,成為國民政府難以抹去的恥辱。而八路軍,僅憑三到四個步兵團,便書寫了如此輝煌的篇章,堪稱抗日戰史上的璀璨明珠。消息通過報紙與廣播迅速傳遍華夏大地,四萬萬同胞心潮澎湃,民間熱情似火,一掃多年的抗戰陰霾,恐懼與逃避之聲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全民抗日的高昂鬥志。
其二,這次勝利的意義,更在於八路軍首次在正面戰場,擊敗了兩個日軍步兵聯隊,這在之前是難以想象的壯舉。對日軍而言,這無疑是對其固有認知的一次徹底顛覆。
這一戰,八路軍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再次證明了他們是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國內民眾紛紛響應,捐錢捐物,海外華人亦是心繫祖國,慷慨解囊,將募捐所得送往根據地,共築抗日長城。
經此一戰,八路軍在全國舞臺上大放異彩,其抗日中堅力量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創意改進版
華北日軍震動不已,連島國上的日軍大本營都緊急召開軍議,再次提升了八路軍的威脅等級。
這一變化,在山西戰場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華北各地的日軍紛紛增援,兩萬多援兵陸續抵達,使得山西的第一軍規模猛增至十萬之眾。重炮兵、航空隊、戰車隊等技術兵種也得到了顯著加強。
然而,面對裝備煥然一新的八路軍,日軍卻不得不選擇收縮防線,主動放棄了部分區域。
副參謀長講述著這一切,陳浩內心暗自竊喜。這一切變化,都可以說是他影響下的正面反饋。功勞?不言而喻。
但陳浩也感到疑惑:日軍加強了兵力,為何沒有發動進攻,反而還在收縮防線?
“難道日軍會主動放棄已經到手的地盤?”陳浩驚訝地問道。
“當然不是主動放棄,是我們逼他們放棄的。”劉師長豪氣干雲地說道,“你走後,部隊徹底熟悉了新武器,順勢解放了兩座縣城,消滅了千餘日偽軍。日軍如果不收縮防線,只會被我們一點點蠶食,到時候他們既丟了人,又丟了地。”
陳浩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劉師長的意思。如今的日軍確實已陷入困境。
以前,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擴張,甚至用簡陋的炮樓來封鎖八路軍的根據地。因為他們知道,八路軍缺乏攻堅的重武器,炮樓足以耀武揚威。
但如今不同了。游擊隊只需帶著火箭筒,輕輕鬆鬆就能摧毀那些磚瓦結構的炮樓。如果日軍還死守其中,炮樓只會變成他們的葬身之地。
對於有城牆的縣城,八路軍以前也是望而卻步,因為攻打起來傷亡慘重。如果日軍支援部隊趕到,放棄又不甘心。但現在,這一切都不同了……
付出的代價,將會異常沉重。
細細一算,便會發現攻打縣城簡直是虧本的買賣,遠不如在交通線上設伏,既能消滅鬼子,又能繳獲武器,划算得多。
如今,得益於武器彈藥的充足補給,特別是攻堅重武器的加入,攻打縣城變得輕而易舉。
相比之下,日軍卻像撒胡椒麵一樣,將兵力均勻分佈到各個佔領的縣城,尤其是那些偏遠、資源匱乏的縣城。這些地方,經過日軍的幾輪掠奪,唯一的價值僅在於徵收糧食。然而,為了這區區糧食,付出兵力損失的代價,日軍也得細細斟酌,權衡利弊。
結果,五座靠近八路軍根據地、又遠離交通線的偏遠縣城,因難以堅守,日軍只能倉皇撤離,被迫放棄。
副參謀長滿面笑容,稱讚道:“這正是那一戰帶來的威懾,讓敵人聞風喪膽,我們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陳浩目光掃過指揮室的眾人,堅定地點頭贊同:“我早就說過,打大戰、打硬仗是有好處的。一拳打出,百拳不侵。我們要把小鬼子打怕,把他們趕出山西,趕下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