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西行寺幽幽子 作品

第361章 烽火下的博弈(第3頁)

 彼時,三十六師的鐵蹄已踏過怒江東岸的塵土,後續援軍如潮水般湧來,似乎預示著希望的光芒。然而,那座孤零零的橋樑,卻成了雙方攻防的天平,僅僅面對第五十五師團的挑戰,勝利的天平似乎還微微傾斜於我方。

 戴安瀾,這位正奔走在撤退征途上的將領,對於惠通橋的守衛,雖無力參與,但他的心中卻自有丘壑。凝視地圖的那一刻,他不得不承認,那座橋的消逝,是日軍難以逾越的天塹,也是我軍反攻路上的荊棘。

 怒江之水,洶湧澎湃,日軍在西岸築起的防線,如同堅不可摧的壁壘。反攻的勇士們,若要在這片水域搶灘登陸,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如同蛻皮重生。

 雲南的山巒,層巒疊嶂,道路崎嶇,為防守方編織了一張天然的保護網。在這裡,進攻方每前進一步,都將是一場血與火的較量,一次生命與意志的碰撞。

 怒江之隔,補給之路艱難重重,日軍的飛機如同空中死神,每一次掠過,都是對我軍補給線的無情打擊。三重困境之下,西岸那兩萬日軍,竟成了阻擋十萬大軍前進的銅牆鐵壁。

 反攻之路,似乎被無盡的黑暗所籠罩,戴安瀾的眉頭緊鎖,彷彿能預見未來的艱辛:“此戰,我們所能提供的援助,怕是微乎其微。”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四四年的日軍已如夕陽西下,遠征軍的強渡怒江之戰,如同一場悲壯的史詩,兩萬多人踏上征途,七千七的傷亡,四千英魂長眠於此,敵我傷亡比例觸目驚心,一比六的數字,是勝利背後的沉重代價。

 後續的騰衝之戰,更是血染山河,傷亡慘重。但幸運的是,遠征軍得到了大批美械裝備的援助,火力倍增,更有美國空軍的強勢加入,使得戰場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然而,即便如此,戴安瀾的話語中仍透露出一絲無奈:“這一戰,我們的力量,終究有限。”

 在這場歷史的洪流中,每一個戰士的犧牲,都是對勝利的執著追求;每一次戰役的勝負,都是對命運的勇敢抗爭。而惠通橋,那座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的橋樑,已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之上。 杜律明輕描淡寫地拋出一句話:“咱們來個‘假動作’反攻,把日軍的小部分兵力綁在戰線上,就算是兌現了咱們的‘承諾’。要是他們慷慨點,嘿,咱們還能扯上美國人,讓他們的飛機來扔幾顆‘大禮炮’助助興。”

 在他眼中,這不過是場公平交易,軍火換勞力,銀貨兩訖,誰也不欠誰的債。羅卓英聞言,嘴角勾起一抹贊同的笑:“沒錯,他們願意掏多少,咱們就給他們演多少戲。這場戰火,是他們自己點的,要是吃撐了噎著,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戴安瀾,心中藏著對川軍團深深的敬意,那份恩情如同烙印,讓他將驅逐日寇視為生命的意義。無論哪方抗日,他都願伸出援手,共赴國難。但面對兩位上司的“生意經”,他心中卻泛起了漣漪,暗自搖頭。

 趁著話題的間隙,戴安瀾悄然派遣心腹,向川軍團發送了一封密電。這封電報,既坦誠了他們當前無力大舉支援的困境,又飽含著對陳浩的肺腑之言,勸他行事需謹慎,三思而後行。然而,陳浩早已胸有成竹,一封回覆電報堅決地表示,願意慷慨解囊,贈予武器彈藥,只求怒江東岸的遠征軍能繼續牽制日軍。至於美國的空軍支援,他則婉言謝絕。

 戴安瀾接到電報,沉默良久,最終決定再發送一份情報。這份電報,是他能給予的最大支持——五十五師團在騰衝的兵力分佈圖,如同一幅精密的棋盤佈局,盡收眼底。

 與此同時,羅卓英得知武器將通過美國人的運輸機送達,並由他們做擔保,立刻行動起來。怒江東岸的三十六師,表面上集結船隻,擺出一副渡江反攻的架勢,實則是以虛張聲勢之策,引得西岸日軍草木皆兵,緊急調動兵力加強防禦。

 日軍雖對遠征軍剛剛遭受重創後的反擊能力心存疑慮,但在戴安瀾密切關注之下,三十六師的這番“表演”卻意外地起到了作用。它不僅讓日軍不敢掉以輕心,更讓戴安瀾深刻體會到,有時候,一場精心策劃的“戲”,也能成為戰場上的另一種武器。 從遙遠的曼德勒,一陣風似的傳來了一則消息,差點掀翻了他心中的那座沉穩之山。

 川軍團,那股子熱血與豪邁,竟在這次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不僅像古代出徵的勇士,大張旗鼓地揮師北上,更是在陽光下,光明磊落地召開了一場盛大的記者會。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集會,而是邀請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國記者,一同見證這場歷史的洪流。

 他們的舉動,彷彿是在向世界宣告:我們來了,帶著無畏與決心。但這也讓人心生疑惑,他們難道真的不怕日軍得知消息,提前佈下天羅地網嗎?

 然而,這正是川軍團的高明之處。他們深知,戰爭不僅是槍炮與硝煙的較量,更是意志與信念的交鋒。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他們選擇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他們的勇氣與決心。他們要讓日軍知道,即使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也絕不退縮;他們要讓世界看到,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尊嚴與未來,正在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

 至於這“又唱的是哪出”,或許只有那些深諳戰爭藝術與人性奧秘的智者才能完全讀懂。但無論如何,川軍團的這一舉動,無疑已經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