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西行寺幽幽子 作品

第374章 日軍信仰迷霧中的曙光(第2頁)

 在戰場上,這樣的差距意味著敵人的戰鬥力足以以一當十,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進攻曼德勒,摧毀敵指揮中樞?這樣的念頭在許多人心中只是一閃而過,隨即被理智的否決。這樣的行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加速自身的毀滅。

 悲觀的情緒如同烏雲蔽日,迅速籠罩了每個人的心頭。在這片土地上,一向以驍勇善戰著稱的日軍,竟也流露出瞭如此深切的絕望,若是被他們的敵人知曉,恐怕會難以置信。

 就連正在行軍途中的十八師團指揮官田中新一,也在接到撤退命令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彷彿是一曲悲壯的交響樂,在最高潮處驟然停歇,留下的只有無盡的蒼涼與無奈。

 在這片被戰爭蹂躪的土地上,曾經高傲不可一世的日軍,也開始思考起另一種可能——收縮防線,固守待援,甚至不惜以談判為代價,換取一絲喘息之機。即便是簽訂不平等條約,也要盡力避免更大的損失,保留一絲尊嚴,為這場戰爭尋找一個體面的句號。 在一片混沌與不解的迷霧中,田中新一的聲音如同被狂風撕扯的旗幟,破碎而憤怒:“天穹之下,何為戰道?忽而令下如風,催兵疾行;忽而又詔回馬蹄,撤兵千里!吾師團上下,豈是任人擺佈的玩偶?”

 消息如寒風中的悲鳴,穿透營帳:“騰衝,那片曾被視為堅不可摧的堡壘,竟在敵機雙翼的陰影下顫抖。二十五雄鷹隕落,天空失去了色彩,淚水比鮮血更早浸溼了衣襟……”

 參謀的哭泣,像是一個時代終結的號角,讓田中新一心中那座堅不可摧的皇軍神話城堡,轟然倒塌。這不僅是對勝利的幻滅,更是對信仰的徹底背叛,彷彿天皇親手撕下了“不可戰勝”的偽裝。

 田中新一的目光,穿透了蒼穹的蔚藍,試圖在無盡的空中尋找答案,或許,只有將淚水藏匿於那片廣闊,才能不讓心碎的聲音響徹雲霄。

 騰衝之敗,如野火燎原,迅速在日軍中蔓延開來,恐懼與絕望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如果說五十六師團的潰敗還能歸咎於輕敵,那麼五十五師團的覆滅,則是對日軍無敵神話最無情的嘲諷——無他,唯力不勝耳。

 而在怒江的另一端,遠征軍的營地,消息的傳遞似乎總是慢半拍。羅桌英正穿梭於國際風雲,與老史迪威共謀武器的獲取之道。而戴按瀾,手握電報,如同握住了命運的咽喉,他直奔城中最為繁華的酒肆,那裡,杜律明正沉浸在鄉紳們諂媚的笑容與美酒佳餚之中。

 “諸位,容我引薦,這位便是戴按瀾師長,抗日的中流砥柱,民族的驕傲……”杜律明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得意,似乎以為戴按瀾的到來是對他地位的認可。

 然而,戴按瀾的心中卻對這些只顧著在亂世中撈取好處的“貴族”充滿了不屑。他本無意踏入這場虛偽的盛宴,但事態緊急,不容他多做計較。耳邊,那些阿諛奉承之詞如同夏日蚊蚋,令人心生厭煩。

 他瞥見那些鄉紳們如何將糧食囤積如山,如何將軍隊的急需物資私自販賣,心中不禁泛起陣陣寒意。在這片烽火連天的土地上,有人為國捐軀,有人卻趁火打劫,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在這一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戴按瀾知道,此刻的他,不僅要面對外敵,更要在這場人性的戰爭中,堅守住自己的信念與底線。 在那個隱秘而喧囂的黑市中,一場無聲的盛宴正悄然上演,價格標籤上的天文數字如同諷刺的筆觸,勾勒出投機者的狂歡與普通民眾苦難的天壤之別。在這片被貪婪籠罩的土地上,飢餓成了無聲的號角,哀鳴在無數個暗夜裡迴響。

 餐桌上,珍饈佳餚堆砌如山,彷彿是對前線烽火連天的無情嘲諷,一句“前線吃緊,後方緊吃”的戲謔,如同鋒利的匕首,刺破了那層虛假的繁華。而那些衣著光鮮的權貴們,卻如同被美酒佳餚灌醉的夢境中的旅人,渾然不知,一旦前線防線崩潰,他們也將淪為異國鐵蹄下的螻蟻。

 戴按瀾的眼神如炬,穿透了觥籌交錯的喧囂,他的臉上寫滿了不容置疑的堅決。他沒有選擇與這些醉生夢死的權貴們虛與委蛇,而是徑直走向杜律明,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揭露了一個震撼人心的真相:“騰衝傳來的消息,五十五師團,全軍覆沒。”

 杜律明手中的酒杯猛然一頓,酒意彷彿被這句話凍結,他緊握戴按瀾的手,眼中閃過一絲不可置信:“你說什麼?再說一遍!”戴按瀾的表情凝重如山,沒有絲毫的動搖,他再次重複了那句話,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杜律明的心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包廂內的氣氛瞬間凝固,那些原本還在享受宴樂的權貴們,如同嗅到了危險氣息的野獸,紛紛找藉口逃離了這個即將風暴肆虐的角落。當最後一扇門輕輕合上,杜律明抓起一杯冷茶,一飲而盡,彷彿要藉此驅散心中的寒意,他開始追問起戰況的詳情。

 此時,大公報的記者黎秀石,正以筆為劍,跨越千山萬水,將川軍團浴血奮戰、收復騰衝的壯麗史詩,一字一句地鐫刻在了紙上。這份凝聚著熱血與榮耀的電報,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縷光,照亮了黑暗,卻因程序所需,未能即刻照亮世間。

 戴按瀾手中的,是一份軍統複製的底稿,它承載著重慶方面的質疑與期待。杜律明細細研讀著電報,每一個細節都彷彿在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他輕輕一笑,彷彿胸有成竹:“簡單,發一份電報求證即可。”然而,戴按瀾的眉頭卻並未舒展:“黎秀石,大公報在緬甸的眼睛,他的報道,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