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國家昌盛,那就揍揍北元
洪武十四年八月,入秋之後,天氣並未降溫,依舊炎熱。
但不管是民間,還是朝堂內外,氣氛都十分輕鬆,就連金陵城中,人口也多了不少。
因為今年六月份於南方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的水稻都已經完成了收割,七月份朝廷完成了夏糧的統計以及納稅工作。
根據統計,以前全國平均畝產基本維持在2-3石左右,而今年居然完成了翻倍,達到了平均畝產4-5石。
也就是畝產800斤左右。
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個產量算是低產。隨便找個農村,畝產1300斤以上的比比皆是。
然而在古代社會,這已經是非常誇張的產量,相當於從原來的畝產400斤,直接翻倍到了800斤,可以說是一次農業革命。
只是對於朱雲峰來說,這個產量還是不高。
當然。
也在他的預期之內。
畢竟現代社會,平均畝產1300斤,多的1600斤,那都是有充足的田間管理、農藥、化肥來搞定。
而在古代。
這方面受的限制條件很大。
雖然朱元璋設立典農衛,把田間管理技術推廣到全國去。
但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把所有農民都教會,以如今的信息傳播速度,能教會百分之一農民就不錯了。
並且農藥和化肥的供應也跟不上,產量提高全靠高產種子以及典農衛自制的農家肥摻雜極少量的化肥,沒有正經的農藥和化肥,生產力自然有限。
等種子再過三四代退化後,產量還得下降,未來能維持到500-600斤都謝天謝地。
不過至少今年產量大幅度提升,市面上的糧食多了不止一點兩點,糧價下跌速度可以用一瀉千里來形容。
供過於求會導致什麼高中政治就有教。
而且這已經不是遠遠超過市場需求,而是呈現幾何倍數增長的供過於求。
明初老朱以魚鱗冊登記土地,發現大明有約8億畝田。
這8億畝一季度產量可能是20億石,其中15億石用於納稅以及百姓自己消耗,剩下的5億石流入市場。
然而這一季度8億畝地直接產量40億石,那麼就算百姓奢侈一點,今年消耗20億石的話,剩下依舊還有20億石流入市場。
稍微瞭解一點經濟學知識的都知道,忽然出現如此龐大的產能,足以把整個糧食的賣方市場摧毀。
好在高中生都明白的道理,朱雲峰他們自然也清楚,提前提醒了老朱做應對。
朱元璋在前兩個月就下令讓各布政司瘋狂收購糧食,存放在地方上以備賑災用,如此才勉強維持住了米價。
但即便如此,米價也幾乎攔腰斬半。
原來一石米約六七錢白銀,也就是600-700文錢。
可到了八月份的時候,南京糧價已經在往三錢跌,300文一石都快維持不住。
這對於百姓來說,只能說喜憂參半。
喜的是不會餓肚子了。
憂的是財富大幅度貶值。
畢竟古代社會糧食才是財富。
不過總體來說,對於大明朝廷,那肯定是天大的好事。
誰會嫌棄糧食多呢?
手中有糧,就可以徵調民夫修國家級工程,也可以下達很多惠民政策。
就算吃不完,也可以用來養豬,剛好弄了很多種畜過來,拿陳糧餵養牲畜也能極大提高肉蛋奶的產量。
所以這段時間朱元璋非常高興。
他一高興,就不會找朝臣們的茬,朝臣們就不會死,那朝臣們自然也就高興。
唯一不高興的就是季赫了。
“我早就說過不靠譜,你非得一步到位,現在好了吧,自己找罪受。”
秦淮河邊皇莊內,季赫擺弄著新買的一臺1萬功率的火力發電機組,旁邊朱雲峰嘮叨了他幾句。
季赫苦著臉,臉上的肥肉都消瘦了幾分。
今年上半年,他已經跑了三趟武安了,一去就是十多天,去解決那邊的發電站問題。
火力發電沒有水力發電那麼簡單。
雖然朱雲峰訂購的設備都是簡化版,機械功率非常小,操作也簡單方便。
但不管怎麼樣,這仍然是複雜的工業機械,需要非常熟練的技術人員全程把控才行。
這段時間問題頻發,主要是管道,管道用的是法蘭連接,可能是安裝位置不正確,導致管道洩露。
武安那邊鋼鐵廠通過無線電臺呼叫救援,季赫就得趕過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