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老師888 作品

第355章 待替換(八)

削平三藩

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23]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24]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25]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26]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27]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28-29]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30]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31]

統一臺灣

平定三藩之亂後,將臺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早在吳三桂發動叛亂時,鄭經派人與耿精忠聯絡,派遣軍隊在福建沿海登陸,攻城略地。但耿精忠很快“反正”,鄭經孤立無援,亦遭失敗,退回臺灣。康熙十九年(1680),鄭氏政權所固守的金門、廈門被清軍收復後,再也無力反攻了。鄭經回到臺灣,不理政務,沉湎於酒色,以“嬉遊為樂”。他的岳父馮錫範乘機竊取權力,主宰一切。這預示著鄭氏政權正走向衰落。[156]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臺灣內部發生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位,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32]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