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晴天 作品

第472章護犢子的龍虎山,毗鄰武當山(第2頁)

 誰也不會想因這一點事,就搞的江湖大亂,因為都沒好處,和氣生財在異人界依然適用。

 知道自己的建議不可能被接受,易潛依舊提出來,自然不是無故放矢,他是在給張靜清提醒。

 俗話說,想開一扇窗,你就得告訴別人,你要拆掉整個屋頂,這只是個保留建議。

 若是有道貌岸然的正道人士抓著此事不依不饒,那也不必和他們翻臉,畢竟是同道,有損天師的威嚴,拉他們下水就好了。

 那時候,就該他們勸咱們息怒了。

 …………

 …………

 船艙內,昏黃的白熾燈下,張之維從錢包裡又拿出一枚金丹。

 包租公贈予了他三枚金丹,去三一門時,他吃下了一顆,提升了些許修為,現在感應到藥力幾乎被消化完,提升的力量也已經完全適應,他打算服用第二顆。

 他將其吞入腹中,腹部如有雷鳴,像是一塊鐵丟進了粉碎機裡,發出細碎的金鐵低鳴聲。

 很快,堪比鐵石的金丹便被消化,化作符文融入他的軀體,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耳邊似有道士唸經,講訴道理。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第一次服用丹藥,他雖然也能看到金丹化作符文,融入是四肢百骸,但耳邊聽到的誦經聲,卻有些模糊,如霧裡看花,聽的很不真切。

 但這次卻不一樣,這次他聽的很清楚,真如有一個道士在他耳邊講道一樣,就是這經文裡的內容他有些不得其義。

 倒不是他悟性差,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聽到的經文有缺,並不完整。

 一般而言,玄門的修行箴言,往往都流於刻意追求玄言妙語,凡夫俗子第一次聽到,只覺得妙不可言,玄而又玄,但也就經此而已了。

 若無得道真人口傳親授,往往都是入山不見仙,空手而返,正所謂神仙不肯分明說,誤了閻浮多少人便是此理。

 完整的經文尚且如此,張之維從金丹中窺探的一角,自然難有什麼大收穫。

 不過,正如之前左若童說的那樣,這些道理具有滯後性。

 現在不覺有什麼,也許積累到了,或者在某一刻,會突然頓悟,明白很多的道理,從而修為和境界都突飛猛進。

 這就是頓悟的原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就算頓悟,也是在現有的知識和積累上進行頓悟。

 就好像一個種田的,不可能一朝頓悟成數學天才,數學天才也不可能一朝頓悟成農業大師。

 對於這些無法理解的東西,張之維只是在心裡默唸幾遍,將其記住,並不深究,更不會鑽牛角尖。

 但他相信,這些東西在合適的時候,終將開出自己的花來。

 耳邊誦經聲結束,一顆金丹消化完畢,張之維口中津液如瀑布衝玄膺,明堂流丹田,真氣流淌,頭部如蒸一般,竟有一種紫氣東來的宏大氣象。

 這要是讓張懷義看見了,肯定又要鬱悶不已了。

 同時,張之維體內的氣血翻湧,發出江水滔滔流淌的聲音,不過,此刻他在船上,這聲音與外界真實的江水聲相交融,周圍竟無人察覺出異樣。

 消化完畢,張之維抻了個懶腰,推開門,走出船艙,來到甲板上,吹著江風。

 輪船行駛在江上,離開閩地,向武當出發,今天已經是第五天了,相較於異人界的風起雲湧,水上的日子尤為平靜。

 張之維在甲板上吹了會兒風,看到江面波光粼粼,時不時的有肥碩的魚兒嘴巴開合著躍出水面。

 他在甲板的一角,注意到周圍也沒什麼人注意,一時興起,心念一動,開啟逆生第三重,整個人驟然一縮,化作一團白炁飛起,毫無阻礙地穿過術面,沒入了江底。

 張之維並不是沒來過水底,以前他偶爾也會在龍虎山下的深潭裡練功,後來在遼東,又和李書文在海底論道,但那都是肉身穿梭於水底,暗流湧動,他自不動,魚蝦見了,躲的老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