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真武大帝的身份,武當事了(第2頁)
以上種種,很難讓人不產生聯想。
當然,張之維並不是說疑似張三丰的無名老道和真武大帝,就是偷襲王也的神秘人,只能說這兩者在手段上,有共通之處。
而那個偷襲王也的神秘人,大眾對他的普遍猜測是三十六賊裡,領悟大羅洞觀的谷畸亭。
也就是說,這可能是大羅洞觀的能力。
雖然大羅洞觀還未現世,但張之維知道,所謂的八奇技,並非是那八人創造的,它們早就存在,只是再次被領悟到了而已。
也就是說,真武大帝、疑似張三丰的無名老道,極有可能是一個身懷大羅洞觀的強者……
對於大羅洞觀的能力,張之維只知道是一種觀法,一種能看清世間全貌的極致觀外物的觀法。
這在洞觀二字上能體現,但大羅這兩個字,卻是有些玄乎。
大羅二字,在道教是一個繞不開的詞。
就連剛才武當門長悟道的時候,都朗聲大笑道:“妙妙妙中妙,玄玄玄更玄。動言俱演道,語默盡神仙。在掌如珠異,當空似月圓。他時功滿後,直入大羅天!”
作為一個正經道士,張之維自然知道這番話的出處,它出自呂岩寫的《五言》。
說起呂岩,很多人不認識,但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那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呂洞賓,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號純陽,自稱回道人,是道家北五祖之一,所以又叫呂祖。
呂祖和武當也頗有淵源,他和武當一脈的老祖宗,睡仙陳摶是同一時期的人,也是道侶,這個“侶”不指夫妻,而是志同道合的意思。
兩人曾在華山結廬隱居,共參大道,後來分別,呂洞賓還曾寫了一首叫《贈陳摶》的詩流傳下來,可見兩人情誼。
像那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師父劉海蟾,便是陳摶和呂洞賓共同的徒弟。
甚至是張三丰,也得過呂祖恩惠,武當山上,就有一柄呂祖留下的鎮山桃木劍,已經懸掛六百年了。
這是武當的底蘊之一,其地位與龍虎山祖天師留下的三五雌雄斬邪劍相當,可見呂祖與武當的淵源。
而呂祖詩裡的“他時功滿後,直入大羅天”這句話,可見在呂祖看來,大羅天是修行的終點。
在道家的說法,一共有三十六重天,其中的前三重,便是大羅天。
這裡是三清所待之地,李白的詩裡寫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中的白玉京,便是在大羅天。
所以,“大羅洞觀”最直接的意思,便是站在三十三重天之上,細緻入微的洞察一切。
而這,符合張之維對觀法的看法。
在修道過程中,很多尋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張之維都是意識拔高,跳出外景限制,俯瞰全局,從而有所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他跳出去後,所站的地方不是大羅天,而是內景。
至於大羅天是不是內景,他不清楚。
甚至無法判斷,這個大羅到底只是一個誇張的形容,還是指一個地方?
因為這兩者都說得通。
古籍中經常出現的大羅神仙中這個詞,這裡的大羅,便是一個強大的形容詞。
而如果大羅就是字面意思,指一個地方,或許就可以解釋那些超凡入聖的存在去哪裡了。
但這些都只是猜測,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大羅是道教修行的終點,大道殊途同歸,那這也應該是佛教修行的終點。
而佛教聖人中的集大成者,是佛陀釋迦牟尼……
想到這,張之維瞥了一眼武當門長,剛才他悟道時的姿勢——獅子臥,便是佛陀在婆娑雙樹下入滅的姿勢。
簡而言之,佛陀就是這個姿勢坐化的。
佛陀的修行終點是死?這不應該,佛陀是聖人,不應該就這麼死,畢竟阮豐這種小卡拉米,都能靠聖人盜活著,沒理由聖人不行。
也就是說,佛陀可以活,但為何卻要……入滅?
這次,張之維不說死,說入滅,因為,雖然佛陀是坐化了,連身體都被燒了,但在佛教看來,佛陀沒死,佛教有法身,色身,化身的說法。
法身又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淨。
唐三藏所創的法相宗,追求的便是法身,所以他們叫法相宗,但同時,他們也把這稱之為阿賴耶識,所以,他們又叫唯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