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制瓷的‘地基’(第2頁)
葉青釉有些莫名:
“阿爹。”
這一聲,壓過了站在攤位口熱切招呼客人的夥計,也喚回了葉守錢的神智。
葉守錢幾步跟了上來,葉青釉順口問道:
“阿爹平日裡用哪家的泥做瓷?”
泥這東西,可以說是決定一件青瓷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
這就好比有一個人想要起一間巍峨的宮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下厚重的地基。
差的泥土,在燒窯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瓷裂,從而導致出窯率銳減。
可好的泥土
葉守錢對瓷器的事兒總是成竹在胸,一提起瓷器,便提起了些精神,不假思索的回道:
“產泥的地方很多,阿爹習慣用越姥山山腰處的土。”
葉青釉得到答案,還是有些疑惑:
“為什麼選用哪裡的土,有什麼講究嗎?”
“對了,是去挖土自己淘洗,還是找人買土?”
“那土在糅合成泥的時候,摻什麼油?”
葉守錢被自家閨女如彈珠班的數個問題砸的頭暈眼花,好半晌才磕絆道:
“越佬山山上…”
“山上還有個圍場,是龍泉柳家的祖產,圍場裡面有個山洞,年年會產一些細密綿膩些的土,若要往外頭賣,那是頂頂搶手的,普通人家是搶不到。”
“選用哪裡的土,一方面是因為都是同一座山,土質雖有好壞差別,可總歸是一處地界,而來圍場外的土,若是自己去挖,不用錢。”
“阿爹往常都是自己去自己挖圍場外的土,挑去石頭,淘洗砂礫,捶打雜質,而後取來制瓷。”
生怕閨女對制瓷的事兒沒有概念,葉守錢想了想又說道:
“這道流程做下來,耗費的時間不低,從越姥山揹回來一兩天,又得耗上兩三天時間淘洗,揉捏,五六天下來才約摸能得一籮筐的泥,若是運氣好,能開出三十件左右的瓷器。”
“若是沒有接到大活的時候,阿爹通常是自己去背泥淘洗,若是有大活,時間耗費便不值當,便會找在越姥山下專門洗泥的人家買,買一筐約摸是在四十文左右,但出瓷的件數,卻沒有自己淘洗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