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宮娘娘玉靈月 作品

014 父子兄弟齊聚乾清 漢王定王意外獲利(第2頁)

  定王倒也頗有些聰穎過人之處,當即便聽明白了幾分,有些震驚地問道:”父皇是說,兒臣的用處,跟郕王、潞王是一樣的。”

  聽到這話,崇禎的眉頭皺得更緊了:“你可別真的動歪心思,安安分分做‘潞王’吧。”

  定王這下聽懂了,若是太子平平安安,自己就老老實實做‘潞王’;若是太子有什麼不測,那接下來可就是郕王故事了。

  明白了自己也有皇位繼承權,而且這個繼承權並不是虛無飄渺之後,定王還真有那麼一點點動心。

  忽的,定王福至心靈,猛得閃過一個念頭:我還有可能不是‘郕王’、‘潞王’,而是‘信王’啊。信王,也就是父皇,那可是真正的兄終弟及啊,比郕王臨危受命得來的皇位穩妥多了。

  崇禎也沒想到,自己本意是要防微杜漸,消除奪嫡之患,哪知言多必失,這定王反而越來越動心了。

  父子倆都低著頭算計來、算計去,最終還是定王先開口了:

  “父皇,既然您更重視兒臣,那為何老四得了漢王這樣一等一的王號,兒臣卻只是區區定王。

  ‘定’啊,連正經的國都不是。兒臣問過劉先生了,從周到大明,兩千多年了,自始至終就沒有‘定國’。

  郕王是大明最不受寵的皇子,‘郕’好歹還是個古國呢。

  兒臣就想不明白,父皇為何如此偏向庶出的弟弟,嫡出的哥哥反而如此寒磣。”

  聽到這話,崇禎被氣個倒仰,恨恨地把碗往地上一摔:“逆子,你胡說些什麼,這些都是誰教你的。區區一個漢,不是庸碌中主,就是殘暴之君,要麼就是桓靈那樣的禍害,有什麼好的。

  ‘定’那是定國安邦之意,又有什麼不好。

  自英廟之後,大明的皇子都是這麼封王的,秀、吉、崇、裕、景、興、壽、榮、瑞、惠,都是這樣的王號,又不是隻針對你。

  你弟弟是因為他母妃重病不起,最後就提了這麼個願望,非要‘漢’這個王號,朕心一軟,就給了。

  皇貴妃好歹是你的庶母,你多少也得有那麼一點點孝心吧,你忍心非要她帶著遺憾走嗎。”

  定王聽到這話,心裡也惱了:合著我沒得到上等王號,還怪我母親沒得重病絕症唄。

  崇禎又補充道:“不管王號是什麼,親王跟親王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你非糾結王號做什麼。”

  定王氣得,真想把桌子掀了。隨便舉個例子,秦王和肅王都在西北,秦王的歲祿是多少,肅王的歲祿又是多少。一個一萬石,一個求爺爺告奶奶才漲到一千五百石,還親王和親王都是一樣的,您怎麼晴天白日,就硬睜著眼說瞎話呢。

  定王還想再爭,崇禎擺擺手:“別鬧了,等你就藩時,我給你選個富庶的封地,多給你撥些錢修王府,朕跟你母后虧待不了你。行了,承恩,你去把太子和漢王叫進來。”

  大殿之外,太子也已經到了,王德化正圍著太子,點頭哈腰地奉承著。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漸漸地,太子臉上也溢滿了得意之色。

  朱慈炤遠遠地站在旁邊,一句話不說。

  對於他們這一家人,朱慈炤的態度,借用另一位處境相似的青年的話說,就是:堂前盡孝,屋後不相往來。

  崇禎活著,大家勉強維持體面;崇禎死了,那就跟太子、定王各走各路。

  我不會幫他們,也不會害他們。大家以後怎麼樣,各憑本事吧。

  用哲人的話說就是: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

  不多時,王承恩出來,把太子和漢王叫了進去。

  崇禎見太子和漢王進來,便揮退了王承恩、王德化。

  父子四人整整齊齊聚在了一起。

  崇禎先對三個兒子細細打量了一番。以前他們不站在一起看不出來,如今站在一起,漢王竟比太子還高,比年紀接近的定王更是高了快小半個頭。

  崇禎心中暗暗感嘆:當年選信王妃的時候,懿安皇后就對周後身形弱小心存極大疑慮,是宣懿太妃非說什麼‘今雖弱,後必長大’。

  結果呢,長大什麼了,母親身形弱小,兩個兒子也都是短小瘦弱。

  兩個嫡子相貌倒還行,也頗有些聰明。但是很明顯,老四長得更好,不僅身材比同齡之人高大,相貌、氣質極其俊美飄逸,稱得上是天人之姿。

  可惜啊,庶子就是庶子,再優秀也沒辦法繼承皇位。

  崇禎重重地嘆了口氣:“如今的形勢,你們兄弟三個應該也有所耳聞。河南啊,眼看就守不住了。開封那裡,周王、河南巡撫都被圍在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