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下一書生 作品

第四十三章 分錢


                 之前《小武》展映的時候,那些記者可是對這部電影非常的嫌棄。

  寫的稿件雖然不至於惡毒嘲諷,但也是盡情的忽略此片的存在感。

  但氣人的是,就這部被他們瞧不上的電影,拿下了兩座獎盃,這可跟關景鵬那兩座連安慰獎都算上的獎盃不一樣,這是實打實的榮譽。

  不過媒體記者是什麼人?

  彷彿一點不記得之前寫的報道,自己打起自己的臉來絲毫不帶猶豫的。

  當然也不是誰都這麼沒有節操。

  德國很牛的一位影評人烏利希格雷戈爾在展映之後就給予了《小武》很高的評價,並稱賈樟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當時賈樟可看到他的影評中對自己的誇獎還有點臉紅。

  雖說有些不齒那些媒體的行為,但是劉周也不得不感謝他們。

  因為那些媒體的報道,才讓《小武》有了熱度,然後越來越多的片商開始上門。

  電影節本來就帶有交易屬性,而且電影本身也是一件商品。

  頒獎典禮之後的電影交易同樣也是電影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劉週三人對於片商是不挑的,只要你買,那他們就賣。

  他們又在柏林待了五天,將能賣的版權都賣出去,總共一合計,竟然有將近四十萬美金!

  這換算成rmB的話,那就是差不多三百二十萬!

  看到這個數字,三人都露出了激動的神情。

  “發了!”

  “掙錢了!”

  劉周看著賈樟可和於立偉掉進錢眼裡的樣子,也有點好笑。

  看來再藝術的電影人,也很難做到是視金錢如糞土。

  或許通過這次《小武》的拍攝,會讓他們更加知道金錢的重要性。

  賣完版權,三人也沒有再在柏林久待,買了最早飛往京城的航班。

  就在他們三人在柏林賣版權賣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香江和彎彎兩地的媒體已經熱翻了鍋。

  這次出征柏林,港臺兩地參展的片子可以說全軍覆沒。

  獲獎的反而是內地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成本電影,讓他們只能集中火力來報道這部內地電影。

  不過香江和彎彎報道的點是不同的,香江那邊一個勁的捧,彎彎這邊一個勁的黑,截然相反,都藉機表達了某種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