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一切罪責歸於明崇儼
而進入谷底的李泰呢,在李世民還活著的時候,倒是比李承乾過的好得多。
畢竟,他也沒有謀反,也沒有做過什麼實質性的壞事,不過是思想有問題。
這才被李世民預防性的給否定了。
後來,想念兒子的李世民,還是給李泰逐年晉封了的。
最後,李泰的待遇,從郡王上升到了親王,除了不能靠近兩京繁華地帶,生活起居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在李世民過身後,還是會出現。
歷史記載,李世民死後,李治以太子之尊繼位,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而他的親哥哥李泰呢?
文字記載,當上了皇帝的李治,對這位親哥哥禮遇有加,恩寵尤甚,但是,李泰還是在永徽三年就病逝了。
而他去世的時候多大年紀呢?
嗯。
只有三十二歲!
從李治本人的個性可以看出,他也具備帝王常見的虛偽矯飾,也許,他確實對李泰不錯。
畢竟,大位已經在手中緊緊的攥著,李泰也不會對他產生威脅。作為親兄弟,他對李泰好,不過是灑灑水而已。
但是,李泰卻還是英年早逝,這其中,到底有沒有李治的因素,真的是歷史疑案。
想想看,因為弟弟漁翁得利,在李治正式當上皇帝之後,李泰一定心中不平鬱鬱寡歡。
但是,作為大王,他的供應並沒有降低,衣食無憂,他真的至於在盛年就把自己活活氣死嗎?
這裡真的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會不會是李治故意派人到均州去搞的事呢?
一切罪責是否都應該歸於想要牢牢掌控權力的長孫無忌呢?
可以說,長孫無忌死得很冤。
玩鷹的,最後竟然讓鷹給灼了眼睛!
你說,他不冤枉,誰冤枉?
有些事情,單獨看上去,似乎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一旦把它放到歷史的維度裡去考量,就會看出,也許並不像史書上記載的寥寥數語那麼簡單。
吳王李恪……
是永徽四年死的!
相傳他是牽連到了房遺愛謀反事件被長孫無忌陷害致死,真的只有長孫無忌認為李恪礙眼嗎?
李治精明如此,當時他已經當了四年皇帝,會對這一切無知無覺嗎?
李泰和李恪的死,即便都和李治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他作為直接的受益人,肯定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而長孫無忌呢?
這個人個人的權力慾望和保持李唐子孫個個都有長孫一族的血脈的雙重信念促成了他的上躥下跳格外積極。
不管是為了維護自己還是為了維護李治的皇位,總而言之,在李泰和李恪的死之中,長孫無忌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
而他苦心經營的結果呢?
不過是為李治做了嫁衣而已!
等到他兵不血刃的把李世民那些年紀較大,比較有威望的幾個兒子都給處理了之後,反過手來,李治也已經羽翼漸豐,顯慶年間,李治便手起刀落,把親舅舅給逼死了!
要說李治也是一款努力努力白努力的典型了。
按,長孫無忌死於顯慶四年,而同樣的歷史記載又表明,顯慶年間以後,李治的身體就逐漸衰弱,權柄漸漸移到了武媚娘手中。
那麼,李治的皇帝生涯就相當於是前半部分被舅舅控制,而後半部分被老婆控制嗎?
是這樣的嗎?
如果你認可這樣的說法,那麼,就可以肯定,李治本人並沒有什麼才能,在他當政的時期,大唐能夠有那樣恢弘的氣勢,不過是吃李世民老本。
以及舅舅幫他打理朝政,老婆幫他出謀劃策做得好而已。
他自己出力並不算多。
而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後來,李治死後,武媚娘正式掌控了大唐,長達二十年。
結果呢?
通過她一連串的騷操作就可以看出,在做皇帝的能力上,她比她的丈夫差遠了。
李治可以將大唐發展的繁榮昌盛,那都是他個人能力出眾。和長孫無忌,和武媚娘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那麼,反向論證就可以認定,很多惡事,背後的主謀都是李治,而長孫無忌也好,武媚娘也好,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甘於充當那一杆刺出去的槍而已!
那麼
,李治的親兒子,這個真的宣稱要謀反的人,現任太子李賢,他的命運會比他的那些叔叔們好嗎?
但是……
既然不會放過,那麼,現在李治這又是在搞什麼飛機?
他難道連這個都能忍下來?
現在,對王勃的回答無比的期待,卻又無比忐忑的人,正是李賢和李治!
他們,都在等待著王勃的回答。
而王勃,註定是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豪俠!
“聖人明鑑,微臣要向聖人檢舉一人!”
“就是相王府文學,明崇儼!”
什麼?
這個人,不但沒有交代自己的罪行,反而還倒打一耙!
“王勃!”
“你血口噴人!”
恢復了自由的明崇儼,嘴皮子也不是吃素的,王勃還沒有開始噴他,他自己就已經跳出來了!
“子安,說這個沒用,趕緊把兵器拿出來!”
王勃的表態,讓李賢隱隱之中感覺,有那麼一丁點不對勁,似乎和他想象的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