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請太子殿下指點(第3頁)
這裡物產豐富,水草豐美,雖然被幾大名山包圍,卻海拔較低,位於盆地內部。
且有遼闊的大平原。
歷史上,著名的山丹軍馬場就位於此處,而此處慣常適宜蓄養戰馬牛羊,這可是一塊大肥肉啊!
這幾年自從河湟谷地以及甘肅兩州持續受到吐蕃的侵擾,以至於失地,大唐的良馬飼養業確實發展的也不是那麼順利。
戰馬的產量大大減少。
古代冷兵器佔據絕對主流的時代,戰馬就是移動的彈藥箱,沒有戰馬,單純依靠步兵想要取勝,實在是太難了。
而且,戰馬這個東西,怎麼說呢,是你打了敗仗就會失去養馬場,沒有養馬場就沒有新鮮充足的戰馬來源。
而戰馬來源越少,良馬的品種數量也就會越低,和草原民族對抗的時候,就越會落於下風。
這仗啊,也就更打不贏,整個一個惡性循環。
時間再往前推進幾十年,這河西走廊上的諸多州郡就會被吐蕃徹底佔領,統御。
大唐實行戰略收縮也就是應有之義了。
而從更加廣泛的歷史節點上看,後世的學者往往並不認為在這個還算初唐的上元二年,甘、肅兩州就已經不在大唐的手中掌握。
他們一般還是把這兩片地方當做是自己的地盤。
而實際上呢?
在咸亨年間過後,以大非川之戰為節點,西域諸地一直都是吐蕃大唐爭奪的焦點。
時而丟失,時而收復,總是沒有一個穩定的時候。
而連年用兵,對於幾州的居民來說也是個極大的消耗,令他們飽受戰亂之苦。
吐蕃目前的心態還是很容易揣摩的。
他們自認為已經奪取了西域幾州,接下來,他們要進取的就是被大唐控制的河湟谷地。
因為連戰連勝,現在的吐蕃氣焰相當囂張,士氣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整個戰略呈現出了一種很明顯的進取狀態。
既然要進取,他們就務必會在河州、鄯州等地注入更多的兵力,以期可以把這幾個重要的地塊也納入版圖。
這種期待相當的迫切,而且也不能被看做是自不量力,畢竟在李賢趕來以前,幾州受到的壓力確實還挺大的。
四州的防衛可以說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感,又好像是多米諾骨牌,只要推倒一塊,其他的幾個地方就全都要完蛋。
於是,為了能夠佔據富饒的四州,吐蕃也算是調集了大批兵馬全力進攻。
從整體戰略上來講,李賢當然是擔憂四州的狀況的。
若是一州不保,則州州不保。
但為了獲得更加豐碩的戰果,李賢也只能利用有限的兵力出奇招。
當然了,在走這一步險棋之前,李賢也立足鄯州,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
不說是讓吐蕃軍團屁股尿流了,也差不多了。
他們跑得快也好啊!
就讓他們跑吧!
打這一仗難道就是為了讓贊多布抱頭鼠竄的嗎?
難道就只是為了他一個人嗎?
他這一支隊伍嗎?
不!
當然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