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番邦之軍攻陽關 定遠之後破萬軍
烏爾丹趾高氣昂的看著殘破的陽關,心中不住的暢想著奪下陽關後,風光回國的場面了。但卻從未想過一旦戰敗,將整個鄯善國八成的軍隊葬送於此,對鄯善國來說是個什麼後果。不過此時處於亢奮中的烏爾丹,在其眼中就陽關這一千多人的漢軍,絕不可能是他麾下大軍的對手。
而現實情況一開始也與烏爾丹預測的差不多,一千漢軍騎兵根本不和鄯善國的四千騎兵硬碰,反而繞著陽關不時的襲擾正在列陣準備攻打陽關的八千鄯善國步卒。鄯善國的騎兵則是氣勢洶洶的銜尾追擊,意圖將這支漢軍騎兵一舉殲滅。因此從戰場態勢來看,鄯善國一時之間似乎佔據上風。
但當一千漢軍騎兵個個都騎著馬彎弓搭箭,開始向著鄯善國步卒軍陣放箭之時,烏爾丹的兩名副將頓感不妙。要知道西域諸國多年來要麼被大漢統治,要麼被以前的匈奴,現在則是鮮卑威懾,其根本原因無非就那幾點:
一是人口稀少,民族、部族繁多,每一個民族、部族單一人口不過在幾萬人到幾十萬人之間,除去老弱婦幼,能夠上戰場的成年男性最多的不過幾萬人,少的甚至就幾千人,再除農、工、商等各行各業佔去的人口,西域諸國像鄯善國這樣能夠擁有一萬五千大軍的也就烏孫、康居、疏勒、大宛、龜茲等幾個相對人口繁榮的國家了。更多的精絕、無雷等小國,整個國家的兵力都不過千人。
二是農、工技術落後,有資源也不懂開採利用,相對比已經算是進入鐵器時代的大漢,這些西域諸國很多連青銅時代都還未渡過,再加上幾百年來,北邊大草原上一直有強悍的遊牧民族,大月氏、匈奴、鮮卑等一直劫掠、襲擾,讓西域諸國漸漸養成“交保護費尋求強國庇護”的習慣。
三就是文化問題了,西域諸國當時就算有自己的文化,可國弱民貧,踏出國門只能是遵守他國、他民族文化,哪裡有他們宣揚自己文化的機會?
因此看到漢軍展示出騎射之技時,兩位副將就知道要遭。畢竟鄯善國可不是大漢,更不是常年靠劫掠壯大的鮮卑,鄯善國除了主要將領擁有青銅甲、鐵甲,中下層將領才有石甲、皮甲,普通士兵大多數都是無甲狀態。等漢軍這一陣騎射過後,恐怕傷亡不小,甚至有可能引起步卒大軍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