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魚絲 作品
第251章 齊雍都氣笑了(第2頁)
齊雍神情有些狼狽,扶住她的肩膀:“不會吃你了。”
沈昭嬑不動了。
齊雍慢慢同她講:“隆盛行每年流向市場,包括海上貿易的織綢,高達五十萬匹,遠遠超過了織造局每年的總量。”
沈昭嬑實在太過吃驚了:“織造局負責督造的太監都是由吏部委派,司禮監直管,怎麼會?”
所以,沈崢從隆盛行拿織綢的時候,知道這一切嗎?
他是被人做局算計了?還是利慾薰心,與為狼狽為奸,故意算計大房?還是兩者都有呢?
齊雍輕撫著頭髮,燭光下,她長烏亮,透著柔潤的鴉青光色:“太后黨利用東南沿海的防務,攪亂了海上貿易,織造局少了海外商人的訂單,只能減少織綢總量……織造三局有大量多餘的稅絲。”
沈昭嬑駭然地瞪大眼睛。
她記得先帝時,因國庫空虛,當時的內閣大臣們為了填補虧空,在江寧、浙江、蘇州一帶實施了一個名為“改稻種桑”的國策,這項國策後來演變成了“官逼民改”。
起因是地方官員和商人,從這一項國策中嗅到了莫大的商機,藉著朝廷的勢,逼迫百姓賤賣良田,恰逢端午汛,新安江決口,一場巨大的災難席捲了整個了浙江,地方官商勾結,做起了以田換糧,兼併土地的勾當……最後引發朝局動盪。
當時的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徐信安,藉機鬥倒了內閣首輔嚴宗周,繼任首輔。
經此一事,“改稻種桑”的種種弊端和不足也擺到了檯面上。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南方本就是糧產重地,如果改稻為桑,百姓都去改種桑樹,去養蠶,這些人糧食從何而來?
他們沒有自己的糧食,所有的口糧,就要從商人手中購買,地方商人若是哄抬糧價,結果會怎樣?
朝廷糧產不足,能支撐這麼龐大的糧食消耗嗎?
沒有強大的農業支撐,商業的發展只會演變成一場徹底的壓迫和剝削。
後經內閣議定,廢除了改稻為桑這一項國策,改為百姓自願整改,願意改稻種桑的人家免除一些勞役,和一些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