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以樂安縣為中心,捐糧行動迅速輻射到周圍幾個縣,再逐漸擴大至整個湘河郡,最終席捲了湘河旁邊兩個產糧大郡。

 三年前瘟疫結束後,三郡百姓給七皇子立的長生祠前,堆滿了糧食。

 縣衙、府衙、撫臺等官府衙門,百姓們放了糧,頭也不迴轉身就走,回去的路上,還會順路摘蒼顏花,放在長生祠前。

 真正的感恩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放在心裡,就像七皇子喜歡蒼顏花,所以這種藍色小花,逐漸沉默地開遍了三郡各地。

 朝廷徵糧的第一階段任務,短短幾天就被這三個還在恢復期的虛弱大郡,推到了爆倉。

 其餘州郡的官員不信,可等到親眼看見了那些糧,才終於信了,心神震動,不知如何言語。

 事情迅速傳開。

 商人中有感慨者,也開始主動捐糧。

 文人墨客說起此事,情緒激昂,揮毫落筆:

 戰時飢餐無果腹,官吏需徵百姓糧。

 徵糧何須惡人面,長生祠前舉蒼顏。

 三郡民心,何為民心?

 此為民心。

 第165章

 京城。

 如意樓。

 三郡捐糧的事在京城掀起巨大的討論度。

 自有那自發宣傳的, 在茶樓酒肆、街道碼頭給京城百姓慷慨激昂的講述。

 如意樓的說書先生也不說書了,只說當年湘河救災。

 “……所以這事兒啊,朝廷徵糧徵不上來, 要不是七皇子,兩邊打仗的將士飯都要吃不飽嘍!”

 有那些膽子小的,自然不敢議論皇室權貴, 只小聲的跟朋友討論。

 “要我說, 七皇子從功績、能力各方面看, 不都比其他皇子強麼?”

 “是啊, 也就是前些年身體不好, 加上又是陛下最小的兒子, 建府上朝最晚,才慢了他那些哥哥一步,不然,現在朝廷上地位最穩的人,說不定是哪位呢……”

 如意樓聚的是雅客, 討論這些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 要不就是對朝政現狀關心的文人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