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見聞(第3頁)
太平道人賜予符水,分文不取,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如果誠心向道,自然能感動黃天,別說疾病輕鬆可去,就連長生,也不是不可能。
有人喝了符水,正好疾病自愈,便對太平道死心塌地,成為忠實信徒,莫說自動獻上錢穀,就連身家性命也未嘗不可。畢竟,太平道說了,若是誠心向道,可得長生。
若是喝了符水,仍舊無法治癒疾病或者疾病而死,太平道人便惋惜搖頭,批評此人向道之心不誠。
劉母不是愚氓,不信此道,劉備也不信。跟隨劉備的輕俠少年,有信的,但也只是“見神拜神、見廟燒香”的程度,非是狂信徒,也沒加入太平道。
就如張式所言:“信一信又不吃虧,萬一是真的呢。多一個神仙保佑總是好的。”
劉備想到關羽信中所言,看到這麼多狂熱的太平道信徒,心中憂慮:
“太平道如此蠱惑人心,若是其首領真有不臣之心,必然會天下大亂。到時最悲慘的還是黎民百姓啊。
如果能提前將張角兄弟繩之以法,是否就能消弭這場禍亂?”
劉備倒是和楊賜、劉陶等人想到一塊去兒。但天下事哪有這麼容易?
太平道自有其社會基礎在。除了跟朝政昏暗、兼併日重、百姓貧困、瘟疫橫生、百姓需要一個精神寄託有關係,還跟社會上黃老祭祀流行有關。
本朝明帝時,對黃老(黃帝、老子)的祭祀就在楚地流行。楚王劉英好黃老,明帝下詔慰勉。
桓帝“好神仙事”,對老子禮拜尤勤,在“宮中立黃老之祠”,“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祠”。
安帝、順帝時張陵創立的正一明威之道(天師道),與今時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都是脫胎自黃老道。
為什麼朝廷及許多郡守縣令對太平道沒敵意?原因很明白了,皇帝就信奉跟太平道一脈相承的黃老道,太平道又有導人向善、教化百姓的功勞,太平道的經書《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明明白白寫著:
人們要為善,為善“乃上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地,……,助帝王養人民,令不犯惡……”。
這樣的善道,為何要禁絕?
在天子劉宏以及很多官員看來,楊賜、劉陶這樣的儒生,攻擊黃老之道,實在是狹隘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