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二百四十五章 以為太子只在釣魚(第3頁)
不多時,上官儀與郭駱駝也策馬而來,來人行禮道:“臣弘文館主事上官儀。”
郭駱駝翻身下馬道:“臣司農寺卿郭駱駝,奉命來監督淤地壩修繕事宜。”
李泰看著眾人,雙手揹負。
這些人站在眼前,一個個來得快,說話的語速也很快。
一時間,李泰竟不知該如何安排他們,他走入草棚內坐下。
正是冰雪剛消融不久,雨水還在下著,天氣不見得有多麼溫暖,剛剛跳下河的幾個民壯又爬上河岸,他們將標註水位的杆子插在河道中。
李泰道:“以往你們是怎麼辦事的,就按你們的方式來,小王只是負責監造。”
“喏。”上官儀拿出幾份卷宗,道:“這是近年來河道記錄,其中就有河道寬窄變化,河道高低亦記載,先前工部規劃一共有五處淤地壩,下官以為,一直到洛陽可以建設七座淤地壩。”
李泰看著一卷卷的卷宗,其實自編括地誌以來,河道變遷的記錄他都看過,上官儀的能力頗為不錯。
自許敬宗任職京兆府少尹,上官儀任職弘文館主事已有三年,這三年當初幾個不起眼的人,都成了東宮門下最得力的臣子。
郭駱駝道:“下官去看看各地的河灘,馬上就要農忙了,奉太子之命,在修建淤地壩時,不能拖累春耕。”
幾人站在棚內,還在議論不休。
見插不上話,李泰也走到外面,他發現郭駱駝竟然看著一株草,還觀察了許久。
隨後郭駱駝起身走向了遠處。
李泰跟著他的腳步。
郭駱駝看著一處溝渠道:“魏王殿下,這就是坎兒井。”
李泰看著這處溝渠,疑惑道:“當初修建坎兒井時,不容易吧。”
郭駱駝拍去手中的泥土,站起身道:“是呀,當時在各縣人眼中,許敬宗就是一個酷吏。”
他釋然一笑道:“現在的許敬宗還是一個酷吏,只是各縣更願意聽他號令而已,再者說坎兒井是有大智慧的造物,淤地壩也同樣是,建設淤地壩若能形成淤地,確實可以造田。”
“建設淤地壩為河道兩岸增加了田畝,二來也是為了下游的平安,是為了洛陽以東諸多地界少遭大水,這天下多數人都不知太子殿下的壯志,我等官吏也只能從關中這些變化中得知太子殿下的心意。”
李泰望著遠處,現在的皇兄已年滿二十,而且羽翼漸豐,已有了根基。
東宮門下的官吏不只是京兆府,還有崇文館的能人,他們遍佈關中各縣以及潼關洛陽。
京兆府眾人與工部侍郎徐孝德,以及魏王府的諸多編撰,弘文館的學士郭正一等人,最後得出結論,同時建設三處淤地壩夏季前完工。
在渭河邊看去,一個個杆子豎在河道中,這些杆子上掛著竹簍,看著竹簍的起伏就能看到水位的變化。
一排杆子從下游而去,每隔一里地便能看到幾根。
為建設淤地壩,京兆府眾人與工部以及各縣的民壯用了半月時間做了前期準備。
當穀雨時節剛過去,便開始動工。
李泰這些天也沒有回魏王府,而是與眾多官吏住在河邊,在這裡修建小屋,與各地民壯住在一起。
只有魏王李泰有單獨的一間屋子,還有護衛看守。
或許多年之後,李泰策馬再次來到這裡,騎著馬在渭水河邊散心,見到此地,會懷念在這裡時光,將自己的知識用來造福一個地方,乃至關中。
這讓李泰有一種心神激盪的感覺,在這個李唐王朝剛有興盛跡象的如今,他的所學所得都能用到建設中。
所學不為名,不為利,而是為了造福世人。
讓李泰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這種感覺以往從未有過。
關中三月十五這天,最先修建的一座淤地壩剛剛成型,在放水的時候它就被沖垮了。
站在大雨中,許敬宗指著被沖垮的堤壩,朝著眾人怒吼道:“他孃的!怎會如此!”
郭駱駝翻身下馬道:“臣司農寺卿郭駱駝,奉命來監督淤地壩修繕事宜。”
李泰看著眾人,雙手揹負。
這些人站在眼前,一個個來得快,說話的語速也很快。
一時間,李泰竟不知該如何安排他們,他走入草棚內坐下。
正是冰雪剛消融不久,雨水還在下著,天氣不見得有多麼溫暖,剛剛跳下河的幾個民壯又爬上河岸,他們將標註水位的杆子插在河道中。
李泰道:“以往你們是怎麼辦事的,就按你們的方式來,小王只是負責監造。”
“喏。”上官儀拿出幾份卷宗,道:“這是近年來河道記錄,其中就有河道寬窄變化,河道高低亦記載,先前工部規劃一共有五處淤地壩,下官以為,一直到洛陽可以建設七座淤地壩。”
李泰看著一卷卷的卷宗,其實自編括地誌以來,河道變遷的記錄他都看過,上官儀的能力頗為不錯。
自許敬宗任職京兆府少尹,上官儀任職弘文館主事已有三年,這三年當初幾個不起眼的人,都成了東宮門下最得力的臣子。
郭駱駝道:“下官去看看各地的河灘,馬上就要農忙了,奉太子之命,在修建淤地壩時,不能拖累春耕。”
幾人站在棚內,還在議論不休。
見插不上話,李泰也走到外面,他發現郭駱駝竟然看著一株草,還觀察了許久。
隨後郭駱駝起身走向了遠處。
李泰跟著他的腳步。
郭駱駝看著一處溝渠道:“魏王殿下,這就是坎兒井。”
李泰看著這處溝渠,疑惑道:“當初修建坎兒井時,不容易吧。”
郭駱駝拍去手中的泥土,站起身道:“是呀,當時在各縣人眼中,許敬宗就是一個酷吏。”
他釋然一笑道:“現在的許敬宗還是一個酷吏,只是各縣更願意聽他號令而已,再者說坎兒井是有大智慧的造物,淤地壩也同樣是,建設淤地壩若能形成淤地,確實可以造田。”
“建設淤地壩為河道兩岸增加了田畝,二來也是為了下游的平安,是為了洛陽以東諸多地界少遭大水,這天下多數人都不知太子殿下的壯志,我等官吏也只能從關中這些變化中得知太子殿下的心意。”
李泰望著遠處,現在的皇兄已年滿二十,而且羽翼漸豐,已有了根基。
東宮門下的官吏不只是京兆府,還有崇文館的能人,他們遍佈關中各縣以及潼關洛陽。
京兆府眾人與工部侍郎徐孝德,以及魏王府的諸多編撰,弘文館的學士郭正一等人,最後得出結論,同時建設三處淤地壩夏季前完工。
在渭河邊看去,一個個杆子豎在河道中,這些杆子上掛著竹簍,看著竹簍的起伏就能看到水位的變化。
一排杆子從下游而去,每隔一里地便能看到幾根。
為建設淤地壩,京兆府眾人與工部以及各縣的民壯用了半月時間做了前期準備。
當穀雨時節剛過去,便開始動工。
李泰這些天也沒有回魏王府,而是與眾多官吏住在河邊,在這裡修建小屋,與各地民壯住在一起。
只有魏王李泰有單獨的一間屋子,還有護衛看守。
或許多年之後,李泰策馬再次來到這裡,騎著馬在渭水河邊散心,見到此地,會懷念在這裡時光,將自己的知識用來造福一個地方,乃至關中。
這讓李泰有一種心神激盪的感覺,在這個李唐王朝剛有興盛跡象的如今,他的所學所得都能用到建設中。
所學不為名,不為利,而是為了造福世人。
讓李泰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這種感覺以往從未有過。
關中三月十五這天,最先修建的一座淤地壩剛剛成型,在放水的時候它就被沖垮了。
站在大雨中,許敬宗指著被沖垮的堤壩,朝著眾人怒吼道:“他孃的!怎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