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二百八十四章 生產瓶頸(第2頁)

    “這是右率的賬冊。”

    賬冊上所記的都是些日常的花用,李承乾頷首道:“一共六貫錢,晚點就讓于志寧送去。”

    李孝恭擠眉弄眼地小聲道:“東宮右率的人是不是太少了,要不要加點?”

    “少點好呀,養出來的是精兵強將,而且還很省錢,三兩月的開銷都用不到五貫錢。”

    反正是東宮的右率,太子說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李孝恭道:“青海那邊的田畝該有收穫了吧?”

    李承乾將手揣在袖子裡,回道:“不知道呀,還沒送來消息,皇叔近來如何?”

    “還能如何?跟以往一樣。”

    每每到了夏天,河間郡王總是很清閒的。

    回頭看去,中書省內的官吏們已忙成了一旁,朝中各部的官員腳步不停地來往。

    于志寧拿出一份名冊道:“太子殿下,這是今年科舉及第的名冊。”

    李承乾拿過名冊問道:“核對過了嗎?”

    “回殿下,沒有出錯。”

    “明日就揭榜吧。”

    “喏。”

    “還有一事。”李承乾將東宮右率的賬冊給他,道:“這是東宮右率的用度,你安排一下。”

    于志寧接過賬冊,看了一眼也是微微蹙眉,這恐怕今年以來最小的一筆花銷了,到:“臣這就去安排。”

    中書省還有很多事要忙,李承乾起聲道:“皇叔可有空閒?”

    李孝恭回道:“想著找承範喝酒。”

    “今日早朝聽程大將軍要與江夏皇叔喝酒。”

    “那某家不去了,與程咬金這老匹夫喝酒太煞風景。”

    李承乾帶著皇叔走出朱雀門,來到熱鬧的朱雀大街上,又道:“這兩天怎麼沒見英公。”

    “還不是郭孝恪的事,懋功氣得恨不得親自,殺去西域。”

    “唉……”

    李孝恭看了看四下,湊近道:“郭孝恪那廝回來之後,多半要捱了責罵再挨鞭笞。”

    兩人走到長安城外,李孝恭又叫了一駕馬車,“殿下去哪兒?”

    李承乾道:“咸陽橋。”

    也不用再喚來一個車伕,李孝恭親自趕著馬車,一路朝著咸陽橋而去。

    咸陽橋依舊熱鬧,馬車行駛在官道上,抬眼看去就能見到田地裡還有勞作的關中鄉民。

    李承乾看著田畝收割的情況,又道:“皇叔,過咸陽橋再繞一圈。”

    李孝恭意興闌珊地揮動馬鞭,知道太子殿下今日是出來查看田地糧食收穫的情況,拉著韁繩故意讓馬兒放慢速度。

    繞著縣走了一圈,李承乾這才進入咸陽縣。

    在咸陽縣興建了三間紡織作坊,這裡有三架新制的紡車正在一群婦人的操作下運作。

    上官儀腳步匆匆趕來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想不起來上一次見上官儀是什麼時候了,只是看他的嘴邊蓄養起了鬍子,以前沒這麼厚重的鬍子的。

    “劉縣令跟著吳王殿下去了洛陽,臣代劉縣令安排咸陽縣事宜。”

    李承乾走過這三間作坊,問道:“田地裡的人手夠嗎?”

    上官儀回道:“足夠的。”

    先讓皇叔與上官儀說著這裡田地的耕作事宜,李承乾向這裡的婦人問詢了幾句話,都是工錢與工作相關的。

    這裡的工作完全是按照產量來算,生產模式上與涇陽縣差不多,婦人們也可以將棉麻帶回來接著紡線織布,至於工錢她們能做多少,給多少工錢。

    等上官儀與皇叔談完,李承乾查看了作坊的賬目。

    關中要保證糧食的自足,眼下來看關中的田畝不適合用來種棉花,西北的河西走廊與隴右地界能否種棉花還兩說。

    大唐依舊是黃河與長江流域為主的小農經濟,這種小農經濟很脆弱,因此棉花的價值雖說高,但也不能將糧田改成棉花地。

    小農經濟的侷限性導致了生產力必定會遇到瓶頸,這個觀點已在李麗質的課題論述上提及了。

    而涇陽與渭南的生產模式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麗質的觀點。

    這也就造成了,棉花到了關中就一定會是一種奢侈的物件,甚至近兩年來一直都會是這樣。

    而棉花製成布匹或者冬衣,這又是一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