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三百一十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3頁)
“若宗室各路郡王勸說陛下,而讓陛下有了惻隱之心,殿下再如此獨斷擅權,不是好事。”
“孤不喜歡將結果放在對一個人的期待上,指望他能夠悔改嗎?”
長孫無忌又勸道:“若宗室離心絕非好事。”
“舅舅所言極是。”
只是這麼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李承乾走到殿外,看著殿外的烏雲壓頂。
李承乾又走了兩步,身後的舅舅似乎沒有話要說了,便一路朝著東宮走去,打開手中的奏章翻看著,這份奏章是杜正倫根據滕縣送出來的奏報摘了幾條。
具體的情形還是要等李崇義他們去看了才知道。
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猶在耳邊。
爺爺也去了北苑,偌大的皇宮偌大的皇城似乎都要讓給自己這個東宮太子。
走入家中,已準備好了飯菜。
寧兒照顧著兩個孩子用飯,蘇婉坐在一旁盛好了一碗黍米飯。
“今天爺爺與母后有說起宗室的事嗎?”
蘇婉搖頭道:“母后與爺爺忙著給弟弟妹妹制新衣裳,倒是沒有提及。”
“飯後孤與舅爺一起釣魚,你們要不要去散散心?”
蘇婉搖頭道:“妾身要留下來照顧孩子。”
寧兒也回道:“母后不在宮中,宮裡的一些事還要妾身來安排。”
看來她們也挺忙碌的,不管是家裡的事,還是宮裡的事。
午後,皇城中還在因入冬後的政事忙碌,李承乾走在皇城中,從一個個官邸走過,其中最熱鬧的要數禮部。
每年來長安朝賀的使者越來越多,新羅使者金春秋正在向褚遂良哭訴著,訴說著高句麗的噁心,還說百濟人如何欺負他們。
各國使者排著長隊,一個接著一個向禮部的官吏訴說著他們對大唐的忠心以及希望大唐能夠給他們主持公道。
這些使者中或者是因虛榮,又或者是為了利益,希望大唐對他們如何如何。
李承乾徑直走出了朱雀門,薛萬備已駕著車,帶著舅爺等在春明門外了。
“今天早朝出了一些波折來的晚了一些。”
聽到外面孫兒的話語聲,原本正在打瞌睡的高士廉才恍惚回神,朝著車外看了看,到:“老朽是真的上年紀了,等了這麼片刻就睡著了。”
李承乾坐在車轅上,親自給舅爺駕車,馬車在護衛的保護下緩緩行駛。
行了一段路,高士廉走下馬車,感慨道:“許久不出來,現在的咸陽橋面目全非呀。”
李承乾道:“其實潼關應該更熱鬧。”
爺孫兩人在河邊放下了魚竿,高士廉低聲道:“照理說人都去了作坊勞作了,咸陽橋應該沒這麼熱鬧才是。”
“生產的人多了,貨物也就多了,來買貨物的人更多了,自然就熱鬧了。”
高士廉頷首道:“是真的老了。”
這處釣魚的位置很好,既不會覺得咸陽橋太過吵鬧,又不會顯得太過冷清,現在也沒有劉仁軌來掃興,他多半也在父皇出遊的隊伍中,跟著恪弟一起。
高士廉站起身,任由魚竿放在這裡,就去找了邊上一個正在洗手的老農講話。
老農看起來與舅爺的年紀差不多大,兩人坐在邊上就攀談了起來。
這位老農也不懼怕朝中出來的官兵,任由官兵立在一旁,他自顧自洗著一些棗。
舅爺出來走動,卻把孫兒晾在了一邊,李承乾無奈地提了提魚竿。
“老漢當年隨軍出征,那還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說著話又往嘴裡放了一顆棗,將棗含在嘴裡,又道:“你是貴人,不用聽老漢說這些。”
看來這位老漢還是個老府兵,但現在折衝府任職的人都是年輕人。
舅爺又問詢了三兩句話,那老漢嘆道:“以前的關中哪有現在這麼忙。”
(本章完)
“孤不喜歡將結果放在對一個人的期待上,指望他能夠悔改嗎?”
長孫無忌又勸道:“若宗室離心絕非好事。”
“舅舅所言極是。”
只是這麼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李承乾走到殿外,看著殿外的烏雲壓頂。
李承乾又走了兩步,身後的舅舅似乎沒有話要說了,便一路朝著東宮走去,打開手中的奏章翻看著,這份奏章是杜正倫根據滕縣送出來的奏報摘了幾條。
具體的情形還是要等李崇義他們去看了才知道。
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猶在耳邊。
爺爺也去了北苑,偌大的皇宮偌大的皇城似乎都要讓給自己這個東宮太子。
走入家中,已準備好了飯菜。
寧兒照顧著兩個孩子用飯,蘇婉坐在一旁盛好了一碗黍米飯。
“今天爺爺與母后有說起宗室的事嗎?”
蘇婉搖頭道:“母后與爺爺忙著給弟弟妹妹制新衣裳,倒是沒有提及。”
“飯後孤與舅爺一起釣魚,你們要不要去散散心?”
蘇婉搖頭道:“妾身要留下來照顧孩子。”
寧兒也回道:“母后不在宮中,宮裡的一些事還要妾身來安排。”
看來她們也挺忙碌的,不管是家裡的事,還是宮裡的事。
午後,皇城中還在因入冬後的政事忙碌,李承乾走在皇城中,從一個個官邸走過,其中最熱鬧的要數禮部。
每年來長安朝賀的使者越來越多,新羅使者金春秋正在向褚遂良哭訴著,訴說著高句麗的噁心,還說百濟人如何欺負他們。
各國使者排著長隊,一個接著一個向禮部的官吏訴說著他們對大唐的忠心以及希望大唐能夠給他們主持公道。
這些使者中或者是因虛榮,又或者是為了利益,希望大唐對他們如何如何。
李承乾徑直走出了朱雀門,薛萬備已駕著車,帶著舅爺等在春明門外了。
“今天早朝出了一些波折來的晚了一些。”
聽到外面孫兒的話語聲,原本正在打瞌睡的高士廉才恍惚回神,朝著車外看了看,到:“老朽是真的上年紀了,等了這麼片刻就睡著了。”
李承乾坐在車轅上,親自給舅爺駕車,馬車在護衛的保護下緩緩行駛。
行了一段路,高士廉走下馬車,感慨道:“許久不出來,現在的咸陽橋面目全非呀。”
李承乾道:“其實潼關應該更熱鬧。”
爺孫兩人在河邊放下了魚竿,高士廉低聲道:“照理說人都去了作坊勞作了,咸陽橋應該沒這麼熱鬧才是。”
“生產的人多了,貨物也就多了,來買貨物的人更多了,自然就熱鬧了。”
高士廉頷首道:“是真的老了。”
這處釣魚的位置很好,既不會覺得咸陽橋太過吵鬧,又不會顯得太過冷清,現在也沒有劉仁軌來掃興,他多半也在父皇出遊的隊伍中,跟著恪弟一起。
高士廉站起身,任由魚竿放在這裡,就去找了邊上一個正在洗手的老農講話。
老農看起來與舅爺的年紀差不多大,兩人坐在邊上就攀談了起來。
這位老農也不懼怕朝中出來的官兵,任由官兵立在一旁,他自顧自洗著一些棗。
舅爺出來走動,卻把孫兒晾在了一邊,李承乾無奈地提了提魚竿。
“老漢當年隨軍出征,那還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說著話又往嘴裡放了一顆棗,將棗含在嘴裡,又道:“你是貴人,不用聽老漢說這些。”
看來這位老漢還是個老府兵,但現在折衝府任職的人都是年輕人。
舅爺又問詢了三兩句話,那老漢嘆道:“以前的關中哪有現在這麼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