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七章 軍心(第2頁)
劉仁願送來了卷宗道:“陛下,高延壽供狀。”
李世民拿過紙張,看著上面的內容。
劉仁願稟報道:“陛下,高延壽說他的十五萬大軍是因抽調了遼東各地的男子,烏骨城以東各地所剩餘的兵馬最多五萬,若高句麗王再抽調各地的兵馬彙集入王城,如此淵蓋蘇文手中的兵馬最多二十餘萬,不會再多了。”
正說著話,又有侍衛快步而來,道:“陛下,洛陽派人來了。”
李世民還在看著高延壽的供述,坐在一把凳子上,一手放在膝蓋上,一手拿著紙張。
安靜了片刻道:“讓人進來。”
來人正是現在朝中的兵部侍郎崔敦禮,自從他向太子表達忠心與博陵崔氏劃清了界限之後,崔敦禮得到了太子的重用,前來遼東,協助皇帝處理後勤。
以往大軍攻打吐谷渾與高昌之時,他也是在大軍後方處理後勤與人力。
“臣,崔敦禮奉太子之命,前來為陛下輸送輜重。”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紙張,神色稍有思量,現在的中原臨近年關了,貞觀十八年就要過去了。
“怎麼?朝中有人勸朕撤軍嗎?”
崔敦禮回道:“勸陛下撤軍的人不少,但都被太子殿下駁回,此番東征是大唐向世人明志,中原男兒向來是有仇必報,失去的不管是土地還是尊嚴,都要奪回來。”
“哪怕是陛下現在要撤軍,太子殿下也會配合,陛下出徵在外,軍中萬事全由陛下決斷。”
李世民低著頭,他明白了承乾的意思。
現在遼東天寒地凍,可以撤軍,但如今撤軍了,後世的子孫一定會再一次出兵征討高句麗。
李恪一直站在門外,他心裡想著出征之前,皇兄交代的話語,此戰絕不能再讓父皇留有遺憾。
崔敦禮又道:“陛下,臣不僅僅帶來了糧草,還帶來了三萬餘家書,還有藥材二十餘車,醫者六百人,支教夫子五百人。”
蘇定方神色驚疑,道:“太子殿下還準備了這些?”
還未等陛下開口,崔敦禮道:“陛下,太子殿下命各地的支教夫子幫出征將士的家眷書寫家書,殿下深知大軍出征在外,思念家鄉,又遇寒冬,恐軍心不穩,才會如此做。”
李世民忽然一笑,笑得很是釋然,道:“朕的這個兒子要說行軍打仗,的確不是他所長,論治人治民,朕十分賞識他,朕老了,竟然都要依仗兒子了。”
換言之,如此父子,大唐何愁不強大。
蘇定方道:“陛下,大唐有如此儲君,就算陛下出兵在外,中原可定,中原可安。”
正堂門外,李恪從一個皮革中打開了紙張,一個內侍太監低聲道:“吳王殿下,這是楊妃送來的書信,還有太子殿下親自所書寫的書信。”
李恪看到母妃的書信眼眶泛紅,如今的母妃還居住在長安,照顧著愔弟,還有自己的孩子李仁,母妃在信中說李仁現在已會講話了。
崔敦禮走出正堂,開始安排事宜。
當一份份家書送入安市城,整座城安靜了下來,有支教的夫子幫忙給不識字的軍士唸誦家書,城中隱約可以聽見哭聲。
家書是報平安的,夫子們到了這裡還要幫將士們寫回信的家書。
醫者陸陸續續走入城中,給這裡的士卒看病,午時過後,安市城內飄來了藥湯的味道。
崔敦禮站在城牆上,看著城內的情況,如此軍心安定了。
李世民披著大氅走來,道:“有勞你走一趟了。”
崔敦禮行禮道:“陛下,這些都是臣該做的。”
“嗯,如此將士們可以放下牽掛,朕替萬千將士謝過。”
崔敦禮忙行大禮道:“陛下萬萬不要這般,臣都是按太子殿下的吩咐辦事,正值年關,臨近新年,太子殿下覺得數萬將士在遼東過年,這才會如此安排。”
現在全城的將士們都會記得坐在洛陽的那位儲君,即便是朝野皆知儲君是嚴苛的,但一封家書足夠他們為了李唐社稷捨去這條性命。
數萬封家書,換作別人辦不到這種事,可對於太子來說這件事並不是太難,崇文館開設到了河北,在關中,洛陽,河北的支教夫子數千人。
李世民拿過紙張,看著上面的內容。
劉仁願稟報道:“陛下,高延壽說他的十五萬大軍是因抽調了遼東各地的男子,烏骨城以東各地所剩餘的兵馬最多五萬,若高句麗王再抽調各地的兵馬彙集入王城,如此淵蓋蘇文手中的兵馬最多二十餘萬,不會再多了。”
正說著話,又有侍衛快步而來,道:“陛下,洛陽派人來了。”
李世民還在看著高延壽的供述,坐在一把凳子上,一手放在膝蓋上,一手拿著紙張。
安靜了片刻道:“讓人進來。”
來人正是現在朝中的兵部侍郎崔敦禮,自從他向太子表達忠心與博陵崔氏劃清了界限之後,崔敦禮得到了太子的重用,前來遼東,協助皇帝處理後勤。
以往大軍攻打吐谷渾與高昌之時,他也是在大軍後方處理後勤與人力。
“臣,崔敦禮奉太子之命,前來為陛下輸送輜重。”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紙張,神色稍有思量,現在的中原臨近年關了,貞觀十八年就要過去了。
“怎麼?朝中有人勸朕撤軍嗎?”
崔敦禮回道:“勸陛下撤軍的人不少,但都被太子殿下駁回,此番東征是大唐向世人明志,中原男兒向來是有仇必報,失去的不管是土地還是尊嚴,都要奪回來。”
“哪怕是陛下現在要撤軍,太子殿下也會配合,陛下出徵在外,軍中萬事全由陛下決斷。”
李世民低著頭,他明白了承乾的意思。
現在遼東天寒地凍,可以撤軍,但如今撤軍了,後世的子孫一定會再一次出兵征討高句麗。
李恪一直站在門外,他心裡想著出征之前,皇兄交代的話語,此戰絕不能再讓父皇留有遺憾。
崔敦禮又道:“陛下,臣不僅僅帶來了糧草,還帶來了三萬餘家書,還有藥材二十餘車,醫者六百人,支教夫子五百人。”
蘇定方神色驚疑,道:“太子殿下還準備了這些?”
還未等陛下開口,崔敦禮道:“陛下,太子殿下命各地的支教夫子幫出征將士的家眷書寫家書,殿下深知大軍出征在外,思念家鄉,又遇寒冬,恐軍心不穩,才會如此做。”
李世民忽然一笑,笑得很是釋然,道:“朕的這個兒子要說行軍打仗,的確不是他所長,論治人治民,朕十分賞識他,朕老了,竟然都要依仗兒子了。”
換言之,如此父子,大唐何愁不強大。
蘇定方道:“陛下,大唐有如此儲君,就算陛下出兵在外,中原可定,中原可安。”
正堂門外,李恪從一個皮革中打開了紙張,一個內侍太監低聲道:“吳王殿下,這是楊妃送來的書信,還有太子殿下親自所書寫的書信。”
李恪看到母妃的書信眼眶泛紅,如今的母妃還居住在長安,照顧著愔弟,還有自己的孩子李仁,母妃在信中說李仁現在已會講話了。
崔敦禮走出正堂,開始安排事宜。
當一份份家書送入安市城,整座城安靜了下來,有支教的夫子幫忙給不識字的軍士唸誦家書,城中隱約可以聽見哭聲。
家書是報平安的,夫子們到了這裡還要幫將士們寫回信的家書。
醫者陸陸續續走入城中,給這裡的士卒看病,午時過後,安市城內飄來了藥湯的味道。
崔敦禮站在城牆上,看著城內的情況,如此軍心安定了。
李世民披著大氅走來,道:“有勞你走一趟了。”
崔敦禮行禮道:“陛下,這些都是臣該做的。”
“嗯,如此將士們可以放下牽掛,朕替萬千將士謝過。”
崔敦禮忙行大禮道:“陛下萬萬不要這般,臣都是按太子殿下的吩咐辦事,正值年關,臨近新年,太子殿下覺得數萬將士在遼東過年,這才會如此安排。”
現在全城的將士們都會記得坐在洛陽的那位儲君,即便是朝野皆知儲君是嚴苛的,但一封家書足夠他們為了李唐社稷捨去這條性命。
數萬封家書,換作別人辦不到這種事,可對於太子來說這件事並不是太難,崇文館開設到了河北,在關中,洛陽,河北的支教夫子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