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哪來的怪脾氣
“有許敬宗幫著東宮,您老也不用太過擔憂。”
“嗯。”高士廉舒坦一些,道:“就像是打牌,那涇陽是承乾最重要的一張牌,他不會輕易動用許敬宗的。”
高林笑道:“那還是您老安排得好。”
高士廉低聲道:“別的孩子身邊最好都是好人,這樣的孩子養出來心更正,可承乾不行吶,他身邊不能光只有好人。”
朱雀門的城樓上,三人走在這裡。
李承乾拿著先前做過的預算道:“於詹事,徐長史覺得如何?”
于志寧大致瞭解了這份預算回道:“往後朝中呈報都需要這樣嗎?”
徐孝德道:“會不會太過煩瑣了。”
李承乾揣著手道:“孤向來喜歡秩序,任何事沒了秩序就會一團亂,就跟帶孩子是一樣的。”
徐孝德作揖道:“臣本就是東宮長史,願為殿下分憂。”
見他答應得快,于志寧道:“臣往後便在中書省,為太子殿下做預算。”
往後朝中賬目往來,條理清晰,就挺好的。
至少在四月科舉之前,朝中用度不用擔心了。
李承乾停下腳步,看到一群正在舉著書卷大聲抗辯的幾人,道:“這世上有多少人是帶著滿腹的經綸,雄心與壯志來到長安參加科舉的,明經及第是他們的夢想,這世道有夢想的人太少了。”
于志寧與徐孝德站在太子身後不語。
李承乾繼續道:“如果這個時候朝中還辜負他們的期望,這科舉又有何用。”
于志寧又道:“因此殿下才讓他們在東西市先進行糊名考試?”
李承乾頷首道。
于志寧接著道:“是殿下早就覺得糊名才是正道,只不過在朝中從未表態?”
徐孝德道:“就算是太子以為糊名才是正道,正因如此殿下更不該直言表態。”
“中書省應該堆積了不少卷宗,朝中就要開朝了,兩位就先去忙吧。”
“喏。”
于志寧與徐孝德分別作揖離開。
臨近朝中要開朝,皇城內的官吏也開始多了起來,各部慢慢進入了工作狀態。
這天早晨,東西兩市開始了考試,這一次是給文學館與弘文館,還是四方館挑選學士,參與考試的人也可以繼續參加科舉,四方館與文學館的考試在東市,是糊名考試。
而弘文館則是在西市考試是不糊名的。
李承乾與老師,舅舅在中書省等待著考試的結果。
中書省內很安靜,除了各部官吏來往,三人坐著此刻都很沉默。
過了晌午,中書省的人走了一部分,這裡便清閒了下來。
關中午時的陽光很溫暖,李承乾坐在中書省門前嗮著太陽,悠閒地從袖子裡拿出幾顆棗,放入口中嚼著。
“來了來了!”聲音由遠而近,是馬周與褚遂良各自拿著厚厚一疊紙而來。
等人到了近前,李承乾便站起身,將椅子放在靠牆的位置,走入中書省內。
褚遂良放下一疊紙,放在桌上,“這是弘文館挑選的考卷。”
馬周也放下一疊紙,道:“這是四方館與文學館的。”
房玄齡拿過名單看了起來,“弘文館參試六十七人,錄用世家子弟二十人,寒門子弟十三人。”
長孫無忌拿過一疊糊名的考卷,小心翼翼撕開糊名的封條,看著一個個名字。
幾人分別看著考卷。
在弘文館的考卷上,李承乾注意到了一個名字,裴行儉,字守約,年方十六,籍貫河東裴氏。
文章寫得倒是不怎麼樣,是勉強給弘文館的選中。
弘文館的考題是論述河西走廊治理的問題,而裴行儉回答多是一些行軍打仗方面的問題。
從作文的角度來看,明顯是偏題,或者是離題。
史書上說裴行儉其人是將門之後,怎麼來參加文人科舉?
或許是這個時代太內卷,明經及第的人還要文武雙全?
心中記下這個名字,李承乾默不作聲將這捲紙放下,而後拿起另外一卷。
房玄齡核對好名單後,言道:“四方館與文學館參試四十一人,選用考卷二十份,世家子弟入選只有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