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3頁)
李孝恭不住點頭,將碗筷放在一旁,舒服地拍了拍有些發福的肚子,打了一個飽嗝後,道:“痛快。”
李績咬了一口蔥,又將剩餘的麵條吃完,再將剩下的半截大蔥全部吃下。
李承乾收拾了一番,便要一起去早朝。
一路上,李孝恭問道:“老夫聽說關中各縣將許敬宗彈劾了?”
李承乾揣著手,道:“各縣作風彪悍慣了,不過都已安排好了。”
大唐的朝堂與民風有關,大唐的民風是樸實且彪悍的。
因此現在的大唐還是很務實的,身為一縣縣丞也好,身為京兆府的官吏也好,你要是對其中一縣厚此薄彼,難免會被彈劾。
“孤覺得切實瞭解各縣情況,瞭解各縣的需求,這項工作應該持之以恆。”
李孝恭道:“老夫不懂這些,還以為東宮被欺負了,當時要不是懋功攔著,老夫早就駕馬殺回長安。”
李績尷尬一笑。
走到太極殿前,李承乾又道:“讓皇叔掛念了。”
李孝恭嘆息一聲,走向了朝班上自己的位置,又與一眾許久未見的好友們紛紛問好。
此刻太極殿內,群臣已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承乾從文武兩列朝臣之間走過,見有不少目光看著自己,也在小聲議論。
來到自己的位置上,今天要等父皇來了才能開朝,又看向一旁的李泰,李承乾問道:“他們都在議論什麼?”
李泰訝異道:“皇兄不知道嗎?”
李承乾愕然,又問道:“孤應該知道什麼?”
“因皇兄的一封書信,吐蕃大相祿東贊退兵了,西域于闐的使者就跪在朱雀門前,感謝皇兄出手相助。”
李承乾蹙眉道:“孤還真不知道。”
李泰的胖臉掛著一些氣餒之色,低聲道:“他們都在說皇兄一封書信就能讓吐蕃人退兵,東宮太子的情面當真可抵千軍萬馬。”
李承乾又看一旁,道:“你知道這事嗎?”
李恪重重點頭道:“現在知道了。”
雙手揣在袖子裡,李承乾面帶凝重之色,太極殿內的文武大臣還在議論。
隨著太監的一聲高喝,大殿之內終於安靜了下來。
李世民走到皇位前坐下,看著滿朝文武躬身行禮。
李績站出朝班,開始稟報著這一次潼關修繕的事宜,彙報著黃河的狀況。
因為黃河的水位下降,函谷關的戰略地位沒有這麼重要了,而關中最重要的關隘後移,現在的潼關反倒會在之後幾百年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承乾站在一旁,聽著朝中各部輪流向皇帝稟報事宜。
呈報時間最長的便是今年夏收的情況,關中又是豐收的一年。
魏徵站出朝班,彙報著這一次吐蕃人從於闐退兵的事。
一次又一次,吐蕃都想要向大唐展示一番它的肌肉,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大唐皇帝那敏感的高壓線。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站在下方的太子,他就站在兄弟三人最前方,此刻揣手而立,閉著眼一動不動猶如木雕,也不知道這個兒子在想什麼。
都說天可汗號令四方,現在兒子一封書信就能讓吐蕃人退兵,救了危難關頭的于闐。
雖說于闐很弱小,在西域也不如當年這麼風光了。
要論在西域夾縫中生存的于闐,如果有一朝一日它真的滅亡了,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像是情理之中的。
西域諸多小國之間相互吞併也是常事。
就連西突厥一個月換一個可汗那也不是什麼大事,已是家常了。
可吐蕃雖說貧瘠,但土地一點都不小,而且並不清楚吐蕃藏匿的兵力究竟有多少,牛進達還在派人查探。
太子一句話就能讓吐蕃收兵,是因他與祿東贊之間的情面?
此刻,作為太子的父皇,李世民心裡很糾結,甚至有點羨慕這個兒子的能力與人脈。
好在承乾也不是真的能夠號令吐蕃。
馬周站出朝班道:“陛下,臣今日收到河西走廊的文書,有要事稟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