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二百一十二章 旱情(第3頁)

 “是他們誇大了?”

 “是誇大了,其實當涇陽修建了坎兒井之後,每年夏季,涇陽的坎兒井就成了一個避暑勝地。”

 李治與李慎將烤好的羊肉串放在父皇與皇兄的面前,等候著下一步的安排。

 本來這種事不需要兄弟倆人來辦。

 李治一度懷疑,宮裡的太監是不是快死絕了。

 李承乾低聲道:“行了,自己去玩吧。”

 兩個弟弟如蒙大赦,快步逃離這裡。

 太液池中的那隻鴨子,依舊自在地遊著,它長得越來越肥了,身為一種遲早要成為餐桌上的菜餚,它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被當作一種美味食材的魅力。

 傍晚時分,李治再也忍不了了,他叫來了三個太監,跳下太液池將自己養大的那隻肥鴨子抓了上來,而後殺了烹之。

 三年了,養了這隻鴨子三年了,它終究還是成了李治的盤中餐。

 這孩子吃鴨肉,吃得特別痛快,還放言在太液池再多養幾隻鴨子。

 作為一種家禽,它成為人的口中肉,是它最終的宿命。

 今年的科舉一直到了五月底才結束,許多前來科舉的學子留在關中,等候著科舉揭榜的那一天。

 在長安城外,有一處建築,那裡修建著一間間簡陋的屋子。

 可以給外來的商客與前來科舉的讀書人入住,每一個住進去的人都能得到一個小房間,房間不大,能夠放下一張床,只有一扇窗戶,這小的房子卻要十錢一天。

 對於窮困的人來說,如果你在長安城找個苦力活,做一天的苦力能夠得到二十錢左右,餘下的十錢還能買一斗糧食。

 如此一來,你就能在這裡生活很久。

 而且現在的長安是缺少人力的,很容易找到活幹。

 六月初的時候,關中從雨季中像是換了天一般,立刻就轉為酷熱的夏季。

 悶熱得好似不給人活了,炙熱的陽光烘烤著長安城。

 科舉揭榜時,皇帝一家正在太液池邊上。

 直到七月的時候,酷熱的陽光讓關中河道的水位迅速下降。

 今年的科舉揭榜後,考中進士的是一個叫做郭正一的年輕人。

 中原各地也出現了旱情,李世民看著這些奏報,神色凝重道:“今年的旱情來得真快。”

 好似在一天一夜之間,旱情就來了,令人猝不及防。

 好就好在,京兆府早有準備,在東宮太子安排下許多錢糧都從潼關運到了洛陽,再從洛陽早早就準備好,運送出去。

 這一次當各地出現旱情,奏報還沒送到關中,馬周就先一步得到消息,將錢糧運送旱情所在的州縣。

 如果各地的鄉民實在無以過活,可以藉由遷入洛陽或者遷去潼關。

 從襄陽地界來到太原地界的張玄弼一家,望著一頃頃的良田成了荒地,他高呼道:“蒼天不仁呀。”

 原本正是六月,是田地裡糧食長得最好的時節,此刻放眼望去,遠處卻沒有一根草,只有乾涸得就要裂開的田地。

 十三歲的張柬之看著父親張玄弼正在高呼,而不遠處的鄉民雖說情緒低落,但他們吃著手中的餅,似乎並不缺糧食吃。

 而且與以往荒年的場景不同,今年似乎是糧食極為充沛的一年。

 再看看還在怨天尤人的父親,張柬之立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經由幾番打聽,才得知原來是在旱情出現之前,關中與洛陽就送來了不少錢糧,在旱情發生的時候就及時運糧。

 這並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在洛陽幾次詢問之後,確認了哪些地方整整一個月沒有降雨時做出了預判。

 關中依舊酷熱無比,郭正一科舉考取進士之後,入弘文館任職學士。

 十七歲的郭正一時常跟在弘文館主事上官儀身側。

 黃昏時分,當烈日不再這麼毒辣了,郭正一就會跟著上官儀一起去各縣查看情況。

 其實除了他們,還有不少官吏在鄉野中走著,他們在詢問各縣的情況,在治理方面吹毛求疵的詢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