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核能背景(第2頁)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1939年8月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擴大規模研製原子彈,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首接動用的人力約6.萬人,投資2.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45年8月,波茨坦會議結束時,通過了“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就只有“迅速和徹底地毀滅”。日本沒有意識到這一警告的背後就是將使用原子彈的暗示,所以拒絕了“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上午,美軍飛機投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方圓42平方公里的城市被摧毀,房屋毀壞率達7.%以上,14萬人死亡。第一顆原子彈投擲後,美國在3天內沒有聽到日本人有任何的反應,美國政府宣佈,只要能降低對日本本土作戰的風險,再投幾顆原子彈也在所不惜,實際上這是美國的虛張聲勢,因為美國只剩下一顆原子彈了。1945年8月9日上午9點,美國飛機將第二顆原子彈投向了有27萬人口的海港城市長崎,長崎上空隨即騰起了巨大的蘑菇雲,1.4萬棟建築物被毀,7萬多人死亡。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了投降詔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能源的持續需求,然而化石能源在地球中的儲量是有限的,人類不斷在其它途徑獲取能源進行研究,其中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世界上有比較豐富的核資源,尤其是輕核能源,地球存儲量巨大。核能應用作為緩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有許多的優點,其一核燃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體積小而能量大,環境汙染小,核能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作為戰略武器的原子彈和氫彈終究是要被消滅的。但是作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卻在和平建設中有著吸引人的應用前景。
當前人類對重核裂變的控制技術比較成熟,在核能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是利用核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進行發電——核電站。同時,人類還在不斷探索輕核聚變的相關控制技術,以及不斷研究核能裝置小型化,方便大量的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核動力航空母艦,核動力潛水艇,以及核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