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再起幫源洞(第3頁)
歷史上幾年後的南宋初年兩浙地區補充了大量從北方來的南渡人口後依然只有方臘起義發生前的一半(杭州話因此成為吳語區內一個半官話的方言島)。而如果刨除沒有被這次戰亂覆蓋的明州和輕度影響的浙東其他地區只看浙西的話,在北宋末期其空曠就可想而知了,由於幫源洞作為中土摩尼教總壇聖火已經傳遞到方臘經歷二十三代教主,這一帶的百姓基本都信摩尼教,也就是宋軍眼中該死的亂民。戰後,趙佶御筆把睦州改成嚴州,也就是需要嚴厲管制的州郡。歙州改名徽州,後來成為安徽(安慶+徽州)的地名由來(不然可能叫做「安歙省」)。然而即便經此浩劫,現代的淳安縣仍有接近30%人口姓方,可見當年青溪縣方紘宗族勢力龐大程度。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倪從慶望著這片荒涼的土地,黯然神傷。他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為了給百姓帶來新的希望而奮勇拼搏。然而如今,曾經的希望卻被踐踏成了絕望,連生靈的氣息都已難覓蹤跡。
石生也沉默不語。他們走過的每一段路途,腳下的白骨似乎在無聲地控訴著戰爭的殘酷。這裡的百姓,曾是他們寄予厚望的民眾,然而現在卻連一隻活雞的叫聲都聽不到。沿途,他們偶爾會遇到一些避難的村民,但這些倖存者大多面黃肌瘦,神情呆滯,看見軍隊時更是下意識地畏縮後退。
「這場浩劫,何時才是盡頭?」陳箍桶嘆息道。
「我們必須要做些什麼,」石生沉聲道,「重整旗鼓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更是為了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失散的百姓能有一個安身之所。」
在之後的行軍中,石生與倪從慶決定加快收編西路軍舊部的步伐,他們不僅要恢復軍隊的戰鬥力,更要儘可能地在這片廢墟中為百姓提供庇護。每到一個山寨,他們都會設法聯繫潛藏的明教信徒和起義軍殘部,將他們召集起來,修復舊寨,重建家園。
然而,石生心裡很清楚,這只是第一步。要讓浙西地區恢復元氣,他們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糧食短缺,士氣低落,宋軍的威脅依然存在。雖然他們已經重新收編了一些部隊,但這些兵士大多是疲憊不堪的散兵遊勇,需要時間和資源來恢復。
石生與倪從慶經過商議,決定在幫源洞和各大山寨之間建立起一條穩固的補給線,確保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得到物資援助。此外,他們還計劃以山寨為核心,逐步擴展影響力,吸引更多流亡的百姓前來避難,以期在未來恢復浙西的經濟和人口。
在這一片廢墟上,石生的目光愈發堅定。他知道,雖然道路艱難,但只要他們能夠團結一致,不懈努力,浙西的春天終會到來。他們不僅要為自己而戰,更要為那片荒涼的土地和那無數無辜的百姓而戰。這片土地上的生命與希望,將在他們的手中重新點燃。這次重返浙西,不僅收編了大量舊部,還為明教的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路軍將以此為據點,準備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浙西的山川,再次迴盪起摩尼教的號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