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邊 作品

第303章 第三〇一章:定海郡主

 宣和七年八月初一清晨趙佶從沉睡中緩緩醒來,屋外晨曦已灑進窗欞。他微微轉動身體,感受到空氣中仍殘留著若有若無的香氣,那是昨夜方夢華和李師師留下的痕跡。他輕輕抬起雙手,手掌間彷彿還回響著與方夢華擊掌盟誓時的力道。 

 「方夢華……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趙佶暗自思索,思緒如潮水般湧來。 

 坐在床邊片刻,他回味著昨夜與方夢華的對話,那言辭中的冷靜、理性與遠見。她的提議雖大膽,卻顯得不可避免地契合了當前的困境。此時此刻,他突然意識到,她對大宋的瞭解之深竟然超過了自己。 

 趙佶站起身,整理了衣衫,輕步走出樊樓。整座樓閣此時已然空無一人,李師師也不知去向,只留下昨夜的一切彷彿是一場夢境。沒有一絲雜音,只有他自己在這靜謐的晨光中,緩步下樓。 

 穿過密道回到皇宮,趙佶直接回到了御書房。他的心情已然大變,不再有昨夜那般輕鬆,而是一種沉甸甸的緊迫感。這些年,他所籠罩在「豐亨豫大」的美夢中,似乎就要破裂。 

 在書房中,他命令梁小黃門將歷年的稅賦資料送上來。這些資料涵蓋了自神宗王安石變法以來,直至他即位早期的崇寧年間,以及目前宣和時期的稅務數據。趙佶小心翼翼地翻閱著每一頁,視線一一掠過數字,逐漸與昨夜方夢華的經濟分析對照起來。 

 每一行數字都彷彿在印證她的預言:自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朝廷的財政情況每況愈下。尤其是他的皇兄哲宗紹聖年間的輝煌收入,年財政收入高達一億六千萬貫,而在他執政的二十年後的宣和二年,這個數字幾乎腰斬到八千萬貫。而去歲宣和六年,雖然有些許回升,達到九千多萬貫,但仔細查看,趙佶發現若去除方夢華治下的明州、秀州等地的貢獻一切都會打回原形,朝廷的財政仍舊岌岌可危,甚至可以說早已回到了崩潰的邊緣。 

 趙佶目光凝重,默默合上賬簿,心中感到一陣刺痛。他再也無法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那些曾讓他放心依賴的大臣們,蔡京、高俅、李彥、王黼、梁師成等人,日日將「豐亨豫大」的美好幻象獻上。然而,事實呢?開封城內的繁華、張擇端進獻的《清明上河圖》中展示的金明池、馬行街、州橋和艮嶽的景象固然美好,可那僅限於開封城的城牆之內。 

 城牆之外,趙佶隱隱感覺到的,是一片深不可測的動盪。他突然想起了那些綠林山寨、遍地叛亂的戰報——戰報中屢屢提及的數萬乃至十幾萬的「刁民」造反,似乎早已成了常態,而自己之前卻未曾深思其中深意。 

 「刁民……這真的是刁民嗎?」趙佶的手微微顫抖著,再次展開賬簿,彷彿試圖從中尋找到真相。 

 他突然又想起了昨夜方夢華提到的「海上之盟」。趙佶匆匆命令近侍將與金國簽訂的羊皮卷密約取來,攤開細看。隨著視線掃過那熟悉的文字,趙佶的心沉了下去——文中明確提到的,是「燕京及周邊各州」,而非他一直以來所信以為真的「燕雲十六州」。 

 那一刻,趙佶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被矇蔽了太久。他一直以為是金國違反了海上之盟,拒絕歸還山後七州,但如今看來,金人並沒有違約,真正的問題出在宋朝方面的誤解,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童貫等人對他的欺瞞。 

 「原來……原來如此……」趙佶握緊了羊皮卷,心中複雜的情緒如洪水般湧動。他恨童貫欺君罔上,卻也感到深深的無力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