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永樂八年
與靖康二年大過年期間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東京汴梁相反,臺北市聖火廣場上,紅燈高掛,金燦燦的火焰在巨大的聖火盆中熊熊燃燒,映照著廣場上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四周搭建的高臺上,戲班子正上演精彩的武戲,舞臺中央的歌舞表演更是熱鬧非凡,傳統與新奇融合的節目將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八萬名百姓湧入廣場,從城中至郊外,皆是張燈結綵,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臺北聖火廣場的跨年晚會,伴隨著一首新奇的和絃歌聲進入了高潮——《明天會更好》。這是百花營與近衛營的將領們精心準備的合唱節目,也在此刻觸動了無數人的心絃。
燈光漸暗,只有舞臺中央的一束光追隨站立的將領們。身披戰袍的百花營將領方敏、梁紅玉、種魚兒、周蒙花、尤佳與近衛營的方傑、小丁子、卞五兒等人並肩而立,用最深沉的情感唱出了這首歌的每一個字。
梁紅玉率先開口,清亮的嗓音輕柔卻堅定:「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候鳥出現牠的影跡,帶來遠處的饑荒和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歌聲如同溫暖的春風,輕撫著人們的心,百花營女兵們的和聲隨之響起,彷彿一場撫慰靈魂的禱告。近衛營的男將領們接續而唱,聲音低沉而有力:「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拋開記憶中的童年?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帶走我們的笑容?」
歌聲傳入人群,尤其是那些從北方逃難而來的難民們,許多人低下頭,肩膀微微顫抖,有些人捂住嘴試圖壓抑哭聲,但淚水卻無聲滑落。
這些難民中,有些曾經是河北磁州、相州或大名府城的富庶居民,也有些是北方鄉村的普通農夫。去年春天,他們被金兵鐵蹄踏碎了家園,房屋被燒,親人被殺,許多人甚至連一件像樣的行囊都來不及帶,就倉皇南逃。路途上的飢餓、瘟疫和喪親之痛,早已將他們的意志逼近崩潰。
然而,當他們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臺北盆地時,一切似乎悄然改變。這裡沒有戰火,沒有掠奪,甚至沒有飢餓。明教組織的開墾行動為他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土地,而舟山軍的保障與各項政策讓他們迅速站穩腳跟。他們耕作、修建、重建家園,一年的努力已然換來了今日的沃土與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