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秋觀 作品

卷尾感言


 根據我的習慣,每卷寫完,會再寫點感想,解答一些問題,這卷也不例外,不喜歡的書友就跳過吧(這和新章節是同步發的,希望不影響觀感。)

 寫到73w字,才終於把翠風捲寫完,寫完了本書的第一個大事件。

 雖然寫這卷時,被不少人罵,大部分書友都覺得我心態崩了,根本沒寫好,但其實我想寫的東西,大部分都已經寫出來了。

 已經盡力把本卷登場的所有人物都爭取寫的有血有肉,像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麼標籤。

 這卷整體看來,我還是稍顯滿意,唯二不足的點,在於太冗長,以及太子的計劃揭露突兀。

 冗長這方面,如果我能把字數控制在五十多萬字,精簡二十萬,那節奏想必會快上不少,觀感也會好上不少,尤其就是小西天篇。

 但這其中的度確實是很操蛋的……寫得太囉嗦,被罵太白,把自己的讀者當傻子,水字數,如小西天篇。

 寫得太精簡,又被罵突兀無腦,狗屁倒灶,如太子的動機。

 兩頭不討好。

 不過寫網文就是吃書友姥爺們賞的飯,有問題也只能說寫的不夠好,該精細,該省略,其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這個其實才是我寫本卷時最苦惱的。

 卷中我有意識到這問題,便削了些支線……便如當初太原城趙無眠殺的那個小偷,屠子翎為什麼要偷那顆舍利子?

 這後面是有一串支線,用以讓趙無眠猜出背後佈局者就是洛述之……因太冗長,就給刪了。

 此外便是太子。

 這關乎我的人物寫法,書中的這些角色,作為要爭奪天下的狠角色,想幹什麼事,那都是會直接幹,乾脆利落,而不是由我給他們在製造一個推動他們做出決定的事件……都是成熟的人,都不會為自己的選擇後悔。

 敗則敗矣,死則死矣。

 如晉王赴死,如鬼魁劫法場,如太子削藩,殺烏達木。

 突然把太子的計劃揭露,而不做什麼鋪墊,是我有意想營造出一種‘這一切都在太子佈置的局中’的感覺,若非如此,他苦心謀劃這麼多年,被趙無眠三兩下找到證據給揪了出來,豈不是小丑中的小丑?

 身為反派,也不能這麼無腦。

 為此,當初趙無眠去了東宮後,我都沒有讓太子出場,就是為了呈現出這種突兀感與恍然大悟。

 “哦,原來冬燕的勢力這麼大,居然連城防都可以滲透,就是因為他是太子黨啊。”

 此前冬燕的種種不合理,也便迎刃而解。

 我雖是這樣寫,但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就是我被噴得狗血淋頭。

 都覺得太子執掌大義,就不該放戎入關,只要他放戎入關,那無論他有怎樣的人物動機和現狀,那他就是小丑中的小丑,被他玩弄於鼓掌間的趙無眠,也是小丑中的小丑。

 但一來,很多罵聲的邏輯點,都是沒結合本書世界觀,臆想出的……便如武魁能一個人把幾萬人殺光,在乎那二十萬大軍幹嘛?便如洛述之只要習武成為天下第一,就不用在乎晉王;又如洛述之為什麼要偷偷削藩,而不是登基後光明正大削藩;又如洛述之又沒有殺烏達木的把握,那他怎麼敢放戎入關這些。

 二來……趙無眠也沒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在太子計劃揭露前,通過觀雲舒給洛朝煙的那封信,已經暗示了趙無眠有後手,對太子的計劃瞭然於心不是嗎?

 這些書裡都有解釋,但顯然大部分書友都不在乎,他們只咬定一個基本點……身為太子,只要勾結戎人,那就是整本書崩掉了。

 也怪不得他們,這和我上述提到的人物寫法有關,為了強調這些書中人物的‘成熟’‘乾脆利落’以及洛述之計劃的‘周全’,導致我並沒具體寫明洛述之登基現狀,他的性格,以及外公被烏達木所殺的過往。

 所以書友看了這有爭議的劇情後,沒有這些信息,自然也只能自己臆想了。

 但有些臆想出的東西,真的錯得離譜。

 武魁再厲害,也殺不了幾萬人,被包圍後,一樣要死,強如烏達木,也不敢被董玉樓帶來的大軍包圍,一出城就灰溜溜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