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246章 你們少吃點,我心裡好受


 
“沒還定下來,出版社的想法是想先找個雜誌發表一下。”陸遙回道。

向他約稿的王維玲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既然是出版社,自然是要出版的。

別看如今這個時候文學愛好者眾多,但非當代名家的作品要熱賣也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

所以很多出版社在獲得優質稿件確定出版之後,都會試著先找權威文學雜誌發表,做重點推廣,擴大一下作品的影響力,好為接下來的出版社單行本熱賣打下基礎。

“看來出版社對你這部小說很看好啊!”

陸遙不禁笑了起來,這部小說確實是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出版社的重視算是對他的才華和小說的一種肯定。

聽著兩人的對話,其他幾人好奇的問起了陸遙的新作品,陸遙便對眾人講起了他的這部作品。

他的故事是以當代陝北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心比天高卻命比紙薄的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悲劇,聽得眾人唏噓不已。

“好故事!雖然還沒看到小說,但光衝著陸遙的這個故事,小說一定錯不了!”李拓稱讚了一句。

眾人也紛紛表示贊同,言語間對於陸遙的這部名為《人生》的小說充滿了期待。

大家的稱讚讓陸遙有些羞澀,那羞澀的表情背後又帶了些自傲。

他在面對這些出身於燕京的作家時總有些自卑,因此當他靠作品獲得眾人認可時,內心便有一種格外的自高自傲。

他的這種自傲並不以貶低他人為目的,只是為了抵消心中的自卑。

“你們就別再誇了,誇的我心裡都沒底了。”聽了眾人好一會兒誇獎,陸遙苦笑著說道。

他對於《人生》確實寄予厚望,可如今小說還沒發表,眾人如此盛讚,讓他意識到這反而容易讓他抬高了心理預期。

眾人哈哈笑著,不再談論《人生》。

李拓攬過話題,他今天帶了石鐵生和陳劍雨兩位新朋友來。

陳劍雨原來是《電影藝術》的編輯,現在調到了影協,算是橫跨電影和文學兩個領域的人物。

今年夏天李拓妻子張暖心執導的體育電影《沙鷗》上映,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女排運動員沙鷗經歷傷病、失敗、愛人罹難的種種打擊之後,依然堅強地重振精神,為排球事業奉獻全部生命的故事。

這兩年中國女排接連在世界體壇為國爭光,在國內非常受歡迎,《沙鷗》本身的質量不錯,再加上緊跟潮流,上映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

李拓和張暖心屬於夫妻檔,他參與了《沙鷗》劇本的撰寫,在拍攝過程中也給張暖心提供了很多幫助。

他跟陳劍雨是在燕影廠給《沙鷗》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認識的,雙方相談甚歡,因此成了朋友。

而石鐵生跟李拓的淵源還要追溯到《十月》的創刊。

《十月》創刊於1978年,班底是燕京出版社文藝組的成員們,當時出版社跟燕京市創作聯絡辦公室都在一個院裡辦公。

這個辦公室是文協恢復前的臨時機構,《十月》創刊之後,為了吸引青年作者熱心投稿,文藝組便與創聯辦經常一起組織活動,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業餘作者。

這其中包括了劉昕武、李拓、母國政、劉錦雲、石鐵生等諸多後來聲噪一時的知名作家,李拓和石鐵生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結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