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05章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第2頁)

聞言,陳凱戈內心頓時一陣緊張,他可不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大家一些刁鑽的提問。

在他心懷忐忑之際,眾人互相看了看,發現好像誰都沒有提問的意思。

原因很簡單,以前的討論會上上大家經常會踴躍提問、互相交流,有的時候甚至會爭得面紅耳赤,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於討論的東西都有足夠的瞭解,或者是自詡有了解。

但陳凱戈剛才所講的東西,對於在場這些初初接觸拉丁美洲文學和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愛好者們來說有些過於晦澀了,大家就是想提問,也不知道從何提起。

見眾人都安靜的坐著,陳凱戈心中鬆了一口氣,轉而又升起一股裝逼成功的慶幸和喜悅。

一轉眼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會結束了,大家仍有些意猶未盡,結束之後互相閒談,有人聊到了最近的一些熱門話題。

“誒,那個茅盾文學獎怎麼還沒動靜?年初不是都搞了讀書班嗎?前前後後都一年多了吧?”

“應該快了,我聽我哥說九月份的時候就出備選名單了。”

“九月份離現在都快三個月了,這也太慢了。”

“評委會都是些老前輩,工作又忙、身體又不好,你還指望他們快的起來?”

“評獎找來這些老傢伙不是耽誤事嗎?要我說就得找年輕人,別說一百本小說,就是一千本我也能看完。”

“別吹大氣了,就你那兩下子,還想當評委?《燕京文學》你都上不去!”

……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結果不僅是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們在關注,文學界同樣關注。

1981年茅盾逝世,根據他遺願所設立的茅盾文學獎應運而生,成為了中國文學界第一個鼓勵長篇小說創作的權威性文學獎項。

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們的關注大多是出於一種看熱鬧的心理,但對文學界的一些人來說,這個獎項卻是切實關係到自身利益的。

作家可以獲獎,編輯受嘉獎,出版社得榮譽,大家都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評獎前前後後搞了一年多,不光是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們等的心焦,那些有希望獲獎的作家、小說的編輯、出版社也一樣在翹首以盼。

終於,在1982年12月6日這天,《人民日報》上毫無徵兆的出現了關於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的報道。

報道出來的當天,全國文協也將評獎結果通報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協。

短短一天之內,中國文壇風雲雷動,喧囂鼎沸。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東方》(魏巍)、《將軍吟》(莫應豐)、《李自成》(姚雪垠)、《棋聖》(林朝陽)、《芙蓉鎮》(古樺)、《冬天裡的春天》(李國文)。

經過一年多的評獎,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最後決出了七部獲獎作品。

如果按照民間謠傳的備選名單裡有八部作品,那麼這個得獎率堪稱可怕。

大家在驚歎於這些獲獎作品和作家之餘,也在好奇唯一落選的那個倒黴蛋兒會是誰?

“哎呦,笑死我了。張曼玲這張嘴真是太損了,獎項一出來她不關心別人,就關心那個落選的倒黴蛋是誰?這丫頭真是的!”

沈金梅是《天津文學》的副主編,上個月《新港》雜誌剛剛改制成為《天津文學》,也算是順應瞭如今各地文協刊物改為“某某文學”的潮流。

她原本是《新港》的負責人,天津文協的老人兒,刊物改制後成為副主編。

《天津文學》和文協都在一處辦公,編輯部和文協的人也相熟,沈金梅剛才去了趟文協的辦公室,回來就笑哈哈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