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2頁)

不僅內容寫的是外國藝術家的事,表現形式和手法也很新穎,似乎是更符合這些年輕人的口味。

她想,這也許才是《梵高之死》在這些學生當中受到歡迎的原因。

說話的功夫,林朝陽應付完了熱情的中大學子們,與大家匯合。

然後代表團又來到了香江大學進行訪問,大家先在學校吃了頓飯,下午的場面幾乎是香江中文大學的翻版。

代表團傍晚回到酒店,正吃晚飯時,酒店服務人員找了過來,說前臺有人找林朝陽。

林朝陽表情疑惑,跟肖軍說了一聲,由ws人員小鐘陪同來到酒店大堂。

等在這裡的是一位梳著油頭的斯文中年,見到林朝陽,他先是自我介紹了一番。

“我是董橋,如今忝為《明報》總編輯。今天是受查先生的委託,來給您送份禮物的。”

董橋開口介紹一提“明報”,林朝陽立刻就知曉了他的來意。

兩人寒暄之際,林朝陽忍不住打量了董橋兩眼,這位可不是一般人物。

董橋除了是一位資深的報人,同時也是作家,專攻散文。

他的文筆雄深雅健,兼有淵博雋永與情趣靈動,在後世的華人文學界備受推崇。

董橋的創作生涯開始於七十年代,如今在香江、灣島等地的文學界已經有些聲望,只是名氣並不比他身為《明報》總編輯的大。

他是金庸的忘年交,自80年受僱於《明報》,幾年以來已然創下了不俗的成績,以總編輯的身份收穫百萬港元年薪,一直是香江新聞界為之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林朝陽打量著董橋的時候,董橋也在觀察著他。

董橋說他今天是幫金庸送書來的,可這種小事金庸怎麼可能會勞煩自己的左膀右臂呢?實際上董橋來是自告奮勇。

“林先生,我對您可是神交已久啊!”

董橋在《明報》工作,與香江中文大學也有聯繫,當初《梵高之死》由中大出版社出版時,他還曾收到過一本樣書。

中大出版社送給他樣書的原因也很簡單,是想讓董橋幫著寫份書評。

董橋看完小說後十分喜歡,當時寫了一篇《梵高的宿命論》發表在了《明報》上,受到了文化界不少人的關注。

應該說《梵高之死》能在香江文化界引起現在這樣的反響,與董橋的這篇書評是有著一定的關係的。

林朝陽這才清楚,原來前兩天金庸所說的《明報》上的書評,就是由董橋執筆撰寫的。

他向董橋表示了一番感謝,董橋客氣道:“優秀的作品誰都喜歡。不光是我,當時我記得有幾位業界同仁都對您的作品讚不絕口。”

林朝陽笑著說道:“我記得當時朋友還給我帶了一份西西女士主編的《素葉文學》,也有關於《梵高之死》的評論,實在感謝香江同仁們的抬愛。”

兩人聊了一陣後,董橋掏出他說的那本《梵高之死》的樣書,書的封面邊緣已經有了些磨損,可見是真看過的。

“難得見到你這位作者,幫我籤個名吧。”董橋言笑晏晏的提出了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