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50章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第2頁)
據陶玉墨說,姐夫現在版稅結算一次就是幾十萬。
這麼想一想,這些錢對姐姐一家來說好像確實不算什麼。
杜峰進而又想到了自己辛辛苦苦大半年的時間,嘔心瀝血,披荊斬棘的鋪了這麼大一攤子,僱了幾十號人、找了二三十家合作單位,可能到最後還沒有姐夫坐在家裡寫小說賺錢。
一想到這些,他心裡的那點得意與自滿轉眼便消散的乾乾淨淨,甚至有點意興闌珊。
“第一天取得了開門紅,這終歸是好事。接下來得再接再厲,爭取讓亞歐服裝城在燕京城站穩腳跟。”
林朝陽見杜峰被陶玉書的話給打擊到了,出言寬慰了兩句。
“姐夫你說的是。才開業第一天,以後要走的路還長著呢。”
收拾起心裡的情緒,杜峰再次振奮起來,他又跟夫妻倆聊了一陣才離開。
次日,亞歐服裝城開業的消息登上了燕京幾家媒體的版面,到了傍晚,消息還登上了燕京電視臺。
《燕京日報》《燕京晚報》等這幾家雖然算不上是全國性的媒體,但因為地緣的關係,這幾家媒體報道的內容多是以燕京本地新聞為主。
反而讓它們在燕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備了超越一些權威媒體的影響力。
這樣本地化的影響力,對亞歐服裝城的宣傳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一步的打響了服裝城的名氣。
亞歐服裝城開業第二日,依舊有電影明星亮相,加上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火爆程度較之開業當天更加熱烈。
到亞歐服裝城購物隱隱有一種成為今春燕京城內時尚潮流的趨勢,很多人哪怕是覺得裡面的東西貴,但也不妨礙他們去看熱鬧。
順便再體驗體驗亞歐服裝城那備受好評的服務態度。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1986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呈現出過熱的現象。
這其中當然有許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幸運兒確實通過政策放開賺到了第一桶金。
如果有人站在長安街上待上那麼半天數一數就會發現,街頭上跑的私家車較之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多了不止一倍、兩倍。
中國很大,人口很多,但燕京是首都,在富起來的那一小撮人裡,燕京人的比例不說是最高的,但肯定排在前列。
一部分富起來的人需要一個消費的窗口,衣食住行,都是大有可為的行業,亞歐服裝城恰好趕上了時機。
開業三天,亞歐服裝城累計營業額達到了36.5萬元,毛利逼近65%,最後估算淨利潤大概在8.7萬元左右,絕對要算是開門紅了。
之後的幾天裡就像林朝陽所說的,經歷了開業的熱鬧,亞歐服裝城的營業額不斷回落,從高峰時期的12萬到10萬、9萬、8萬……
連著一個星期,營業額的下跌跌的杜峰心亂如麻,儘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他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好在經過了連續多天的營業額下降之後,服裝城的生意終於在四月初穩定住了,每天恆定在了3.5萬元左右。
這個數字跟開業的時候肯定沒法比了,但好歹算是穩定下來了,按照這個數字,服裝城一年淨利潤賺個一兩百萬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這個時候杜峰又開始擔憂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要是服裝城按照這個營業額經營下去,很有可能達不到西單商場方面對於他們的銷售金額和利稅要求。
作為全國最知名的百貨商場之一,西單商場的櫃檯和賣場不單單是有錢就能租的,人家商場看重的也不僅僅只有經濟效益。
這樣的情況讓杜峰不禁撓頭起來,他有心再想搞點促銷活動,可又覺得不行。
開業活動才剛搞完沒到半個月,哪能這麼快又搞活動啊!
可是不搞活動,人氣不夠旺,營業額又上不去,杜峰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十天之前,他意氣風發,彷彿整個世界都在腳下。十天之後,他一宿一宿的睡不好覺,頭髮一把一把的掉。
明明開局挺順利的,賺錢也不少,咋會變成這樣呢?
杜峰想不明白,他更怕自己的服裝城才開了一年就要面對被商場收回賣場的慘淡命運。
內心煎熬了好幾天,他終於忍不住跑到小六部口衚衕。
他來的時候,林朝陽正在招待李拓、鄭萬龍等人。
眼下已經是四月初,往年這個時候,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都已經頒完獎了,文化沙龍正應該辦的如火如荼。
可今年情況卻不一樣,因為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改了評獎機制,從原來的一年一評,改為了兩年一評。
這倒不是文協跟文化沙龍搞針對,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最近兩年以來,國內的文學環境已經在悄然之間發生了變化。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是社會氛圍的變化。
首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學浪潮之所以能夠動不動就引發全民轟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之前十年壓抑的需求爆發。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不斷的被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所滿足。
文學作品給人們帶來的衝擊感,已經遠遠無法和當年相比了。
其次,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動,“向錢看,向厚賺”的風氣正在不斷向整個社會蔓延,整個社會的關注核心也在發生變化。
不僅是讀者們的關注點在變化,連作家們也是如此。
其中一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三五年前井噴式發展的短篇小說在近兩年時間裡不管是創作數量還是質量都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這也是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由一年一評改為兩年一評的最主要原因。
最後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從前年開始,國家發佈了《關於對期刊出版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
前幾年因為文學期刊市場的火熱,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個地級市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文學期刊,很多地方連縣一級的都有。
但這一類雜誌通常是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都是靠著財政輸血,國家讓自負盈虧,直接把這些小雜誌送進了太平間,好一點的也是在iCu苟延殘喘。
前幾年林朝陽的小說一直有被非法轉載的情況,基本也都是這些地方雜誌乾的。
地方雜誌一倒一大片,好處是讓一些渾水摸魚的雜誌現出了原形,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少業餘的文學創作者的作品發表途徑被堵住了。
這些人裡也許並沒有多少人會成名成家,但卻是支撐著整個文學期刊市場的基礎。
總而言之,進入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原本烈火烹油的文學界已經開始露出了頹勢。
李拓他們幾個歷來愛折騰,今年的沙龍沒開成,他們又想了個鬼點子,想自己私下裡搞個評獎。
“得了吧。搞文化沙龍這事撇開了文協那邊,他們已經毛了。還要搞評獎,你打算讓文協跟我們不死不休?”
林朝陽斷然否定了李拓幾人的想法,讓他們很是失望。
林朝陽雖然平時不管事,但說話還是很管用的,畢竟他可是金主。
“我現在看明白了,不管是一年一次,還是兩年一次,咱們辦沙龍始終是得按照文協的步調來走。”
這麼想一想,這些錢對姐姐一家來說好像確實不算什麼。
杜峰進而又想到了自己辛辛苦苦大半年的時間,嘔心瀝血,披荊斬棘的鋪了這麼大一攤子,僱了幾十號人、找了二三十家合作單位,可能到最後還沒有姐夫坐在家裡寫小說賺錢。
一想到這些,他心裡的那點得意與自滿轉眼便消散的乾乾淨淨,甚至有點意興闌珊。
“第一天取得了開門紅,這終歸是好事。接下來得再接再厲,爭取讓亞歐服裝城在燕京城站穩腳跟。”
林朝陽見杜峰被陶玉書的話給打擊到了,出言寬慰了兩句。
“姐夫你說的是。才開業第一天,以後要走的路還長著呢。”
收拾起心裡的情緒,杜峰再次振奮起來,他又跟夫妻倆聊了一陣才離開。
次日,亞歐服裝城開業的消息登上了燕京幾家媒體的版面,到了傍晚,消息還登上了燕京電視臺。
《燕京日報》《燕京晚報》等這幾家雖然算不上是全國性的媒體,但因為地緣的關係,這幾家媒體報道的內容多是以燕京本地新聞為主。
反而讓它們在燕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備了超越一些權威媒體的影響力。
這樣本地化的影響力,對亞歐服裝城的宣傳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一步的打響了服裝城的名氣。
亞歐服裝城開業第二日,依舊有電影明星亮相,加上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火爆程度較之開業當天更加熱烈。
到亞歐服裝城購物隱隱有一種成為今春燕京城內時尚潮流的趨勢,很多人哪怕是覺得裡面的東西貴,但也不妨礙他們去看熱鬧。
順便再體驗體驗亞歐服裝城那備受好評的服務態度。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1986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呈現出過熱的現象。
這其中當然有許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幸運兒確實通過政策放開賺到了第一桶金。
如果有人站在長安街上待上那麼半天數一數就會發現,街頭上跑的私家車較之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多了不止一倍、兩倍。
中國很大,人口很多,但燕京是首都,在富起來的那一小撮人裡,燕京人的比例不說是最高的,但肯定排在前列。
一部分富起來的人需要一個消費的窗口,衣食住行,都是大有可為的行業,亞歐服裝城恰好趕上了時機。
開業三天,亞歐服裝城累計營業額達到了36.5萬元,毛利逼近65%,最後估算淨利潤大概在8.7萬元左右,絕對要算是開門紅了。
之後的幾天裡就像林朝陽所說的,經歷了開業的熱鬧,亞歐服裝城的營業額不斷回落,從高峰時期的12萬到10萬、9萬、8萬……
連著一個星期,營業額的下跌跌的杜峰心亂如麻,儘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他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好在經過了連續多天的營業額下降之後,服裝城的生意終於在四月初穩定住了,每天恆定在了3.5萬元左右。
這個數字跟開業的時候肯定沒法比了,但好歹算是穩定下來了,按照這個數字,服裝城一年淨利潤賺個一兩百萬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這個時候杜峰又開始擔憂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要是服裝城按照這個營業額經營下去,很有可能達不到西單商場方面對於他們的銷售金額和利稅要求。
作為全國最知名的百貨商場之一,西單商場的櫃檯和賣場不單單是有錢就能租的,人家商場看重的也不僅僅只有經濟效益。
這樣的情況讓杜峰不禁撓頭起來,他有心再想搞點促銷活動,可又覺得不行。
開業活動才剛搞完沒到半個月,哪能這麼快又搞活動啊!
可是不搞活動,人氣不夠旺,營業額又上不去,杜峰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十天之前,他意氣風發,彷彿整個世界都在腳下。十天之後,他一宿一宿的睡不好覺,頭髮一把一把的掉。
明明開局挺順利的,賺錢也不少,咋會變成這樣呢?
杜峰想不明白,他更怕自己的服裝城才開了一年就要面對被商場收回賣場的慘淡命運。
內心煎熬了好幾天,他終於忍不住跑到小六部口衚衕。
他來的時候,林朝陽正在招待李拓、鄭萬龍等人。
眼下已經是四月初,往年這個時候,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都已經頒完獎了,文化沙龍正應該辦的如火如荼。
可今年情況卻不一樣,因為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改了評獎機制,從原來的一年一評,改為了兩年一評。
這倒不是文協跟文化沙龍搞針對,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最近兩年以來,國內的文學環境已經在悄然之間發生了變化。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是社會氛圍的變化。
首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學浪潮之所以能夠動不動就引發全民轟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之前十年壓抑的需求爆發。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不斷的被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所滿足。
文學作品給人們帶來的衝擊感,已經遠遠無法和當年相比了。
其次,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動,“向錢看,向厚賺”的風氣正在不斷向整個社會蔓延,整個社會的關注核心也在發生變化。
不僅是讀者們的關注點在變化,連作家們也是如此。
其中一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三五年前井噴式發展的短篇小說在近兩年時間裡不管是創作數量還是質量都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這也是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由一年一評改為兩年一評的最主要原因。
最後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從前年開始,國家發佈了《關於對期刊出版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
前幾年因為文學期刊市場的火熱,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個地級市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文學期刊,很多地方連縣一級的都有。
但這一類雜誌通常是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都是靠著財政輸血,國家讓自負盈虧,直接把這些小雜誌送進了太平間,好一點的也是在iCu苟延殘喘。
前幾年林朝陽的小說一直有被非法轉載的情況,基本也都是這些地方雜誌乾的。
地方雜誌一倒一大片,好處是讓一些渾水摸魚的雜誌現出了原形,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少業餘的文學創作者的作品發表途徑被堵住了。
這些人裡也許並沒有多少人會成名成家,但卻是支撐著整個文學期刊市場的基礎。
總而言之,進入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原本烈火烹油的文學界已經開始露出了頹勢。
李拓他們幾個歷來愛折騰,今年的沙龍沒開成,他們又想了個鬼點子,想自己私下裡搞個評獎。
“得了吧。搞文化沙龍這事撇開了文協那邊,他們已經毛了。還要搞評獎,你打算讓文協跟我們不死不休?”
林朝陽斷然否定了李拓幾人的想法,讓他們很是失望。
林朝陽雖然平時不管事,但說話還是很管用的,畢竟他可是金主。
“我現在看明白了,不管是一年一次,還是兩年一次,咱們辦沙龍始終是得按照文協的步調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