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60章 你得跟藝謀學習(第2頁)

“下來!”

林朝陽喊了一嗓子,小冬冬扭頭看了一眼老父親,嘿嘿嘿的得意笑了起來,卻絲毫沒有下樹的打算。

林朝陽也不著急,接著說道:“我給你告訴你媽!”

此話一出,小冬冬立刻從樹上出溜下來,跑過來抱住了林朝陽的大腿,撒嬌賣萌。

章藝謀看著父子倆的相處,不禁感覺可樂。

林朝陽跟章藝謀聊了幾句,就聽見院外有人在喊他,便拎著小冬冬走了出去。

原來是有從日本寄來的國際掛號信。

林朝陽打開一看,還是北村美裕寄來的,形式跟上回的差不多。

先是跟林朝陽彙報了一下《闖關東》這幾個月的銷量,又翻譯了不少專業評論家和熱心讀者的評價。

不過這次不同的地方是,北村美裕在信中提到了版稅結算的事。

《闖關東》是今年1月在日本上架的,上架首月便賣出了9000冊,之後口碑不斷髮酵,銷量一路穩中有升。

到上個月,也就是6月份,單月銷量已經來到了1.45萬冊,半年來的累計銷量也已經達到了7.18萬冊。

《闖關東》在日本國內的定價為3600日圓,按照林朝陽與河出書房簽訂的版稅合同,他這次的版稅超過了2060萬日圓。

自從去年廣場協議簽訂以來,日圓瘋狂升值,如今美日貨幣匯率已經從去年的1:210左右狂升至1:170。

國際大事跟林朝陽關係不大,不過日圓升值確實給他帶來了點好處。

原本這些版稅也就10萬美元左右,現在直接變成了12萬多,版稅相當於無形之中漲了一大截。

也許是因為《闖關東》初入日本圖書市場,銷量表現不錯,在信的末尾北村美裕提到他們河出書房希望能夠跟林朝陽加強合作,繼續引進出版林朝陽的作品。

林朝陽看完了信後給北村美裕回了封信,原則上同意了河出書房的想法,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闖關東》出版時不講條件是因為作品首次在日本出版,現在既然小說上架後表現不錯,自然要提高點待遇。

又過了幾天,謨言提著行李從山東老家回到了燕京,按照陶玉書給他的地址找到了小六部口衚衕。

兩天前,他在山東老家接到了陶玉書輾轉從燕京打來的電話,說想把他的《紅高粱》改編成電影,讓他有時間儘快回燕京一趟。

得到這個消息,儘管有些不敢相信,但謨言還是告別了家人,急忙踏上回京的火車。

之所以說是“回京”,是因為他在半個月之前剛剛從燕京離開。

自從那年被陶玉書從眾多業餘創作者中揀拔出來之後,謨言的創作生涯便展開了新的天地。

陸續在《蓮池》《花山》《小說月報》《人民文學》等諸多雜誌上發表了多部小說。

1984年,他得知了軍藝剛剛組建了文學系,正在招生,幾經周折順利的成為了軍藝中文系的學生。

如今已經在軍藝學習了兩年時間,7月份學校放暑假,他才回了山東老家。

見到陶玉書後,謨言感覺分外親切,跟她講起了這幾年的境遇。

“當時我去軍藝時間晚了,報名已經截止。

多虧了徐老師看到我的名字有點印象,問我是不是寫《民間音樂》的那個謨言。

我說是,他說之前看過朝陽老師點評《民間音樂》的那篇札記,對我有點印象,這才破格准許我報名。”

說到軍藝的入學經歷時,謨言滿臉感激之色,陶玉書沒想到林朝陽當年小小的舉動竟然會影響謨言的人生,但還是說道:

“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紅高粱》發表之後反響這麼好,充分說明了你這幾年一直在進步。”

兩人敘了敘舊之後,陶玉書帶著謨言來到了西院,想讓他見見章藝謀。

馮濟才來了燕京之後,沉寂了有幾天的西院重新熱鬧了起來,今天院裡來了好幾位客人。

陶玉書給謨言和章藝謀互相引薦了一下,又給謨言介紹了一下電影的情況,最後提到了稿費單問題。

“藝謀是《紅高粱》的導演,導演報酬是5000塊錢。

謨言你的版權使用費是2000塊錢,另外劇本改編的稿費是4000塊錢,你能寫劇本嗎?”

章藝謀和謨言聽著陶玉書的話都很驚喜,兩人之前都沒跟陶玉書談過報酬的問題,沒有想到她竟然如此大方。

章藝謀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是領工資的,外出拍戲每天會有補助,一個月也就100多塊錢。

謨言能比章藝謀好點,他現在是帶薪上學,部隊給他開工資,他自己每年還能賺幾百塊錢的稿費。

謨言很想把劇本改編稿費也揣進自己兜裡,但他壓根沒有寫劇本的經驗,這錢拿的十分沒有底氣。

“陶老師,寫劇本我恐怕不行。”謨言遲疑著說。

“你是原著作者,是這部小說的創造者,要對自己有信心。”陶玉書勸道。

兩人正說著話,另一邊的鄭萬龍笑著問道:“玉書,怎麼不讓你們家朝陽寫?”

“朝陽正在寫新小說。”陶玉書解釋了一句。

“那簡單!”李拓將身旁的陳劍雨推了出來,“劍雨劇本寫的不錯,讓他跟謨言配合,肯定錯不了。”

謨言有想法,有文筆,缺少的就是寫劇本的經驗,陳劍雨恰好能彌補他這個缺點,陶玉書覺得這倒是個辦法。

她又徵詢了一下謨言和陳劍雨的意見,兩人也挺高興,有陳劍雨的幫助,謨言有了信心。

而陳劍雨呢,也可以趁著這個機會賺點外快。

4000塊錢平分就是每人2000塊錢,比他一年的工資還高。

兩人高高興興的接下了差事,聽說他們要寫劇本,李拓一幫人也給出謀劃策,聊的熱火朝天。

陶玉書看著這樣的場面,欣慰的退出了西院。

過了幾天,陳凱戈帶著《孩子王》的劇本來到了林朝陽家。

《孩子王》的劇本是他找了中戲的老師陳邁平一起寫的,兩人聯合署名,陳凱戈對劇本信心滿滿。

等林朝陽看完了劇本,卻對他說:“凱戈啊,當導演嘛,跟編劇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的,但親自上手寫劇本就沒必要了。在這一點上,你得跟藝謀學習。”

陳凱戈初聽沒理解林朝陽的話,旋即明白過來。

林叔兒這是嫌棄他劇本寫的差。

“不是,林叔兒,你聽我說,我這劇本……你看這場戲,我是打算這麼拍的……這個鏡頭的意象……這句臺詞它有三層含義……”

陳凱戈意圖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林朝陽,可惜他碰上的深知他劣根性的林朝陽。

他說了半天,林朝陽最後只說了一句話,“你拍電影,最終是要給觀眾看的。哪怕是作者電影,也需要觀眾。”

意識到自己是在白費心機之後,陳凱戈心中不忿起來。

剛才林叔兒拿他跟章藝謀比,這有可比性嗎?

你以為他章藝謀不想寫劇本嗎?他是沒這個才華。

“想什麼呢?”林朝陽問。

回過神來,陳凱戈說道:“沒什麼。”

林朝陽指點道:“阿誠的原著故事性不錯,既然你看上了這部作品,這一點應該保留。劇本的節奏要加快一點,無意義的臺詞和空鏡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