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67章 也就百八十萬美元
“什麼想法?”林朝陽問。
“你和我姐在香江不是認識好多明星嗎?明年服裝城週年慶能請幾個明星來嗎?”
林朝陽意外的看了杜峰一眼,沒想到他會想出這麼個主意。
內地的明星現在滿足不了你了是吧,還要請香江的明星。
“想法不錯,不過太不切合實際。”
“為什麼?”杜峰不解。
八十年代,港臺很多明星的名聲是傳入了國內不假,但他們的作品卻並沒有怎麼流行開,國內的追港臺明星的風氣也是從八十年代末才開始的。
要說八十年代前中期,在內地影響最大的港臺明星,反而是歌星比影星的影響力大多了,而且作品更為人所耳熟。
比如鄧麗君、比如羅大佑、比如鳳飛飛……
但問題是,很多人可能聽過他們的歌,不見得見過他們的人,請這些人很難造成轟動效應。
而且花錢也不見得能請來,就算是能請來了,花費也遠比請劉曉慶他們這些內地的電影明星貴多了,根本不划算。
杜峰一心想著要整出點大動靜來,卻忽略了實際的可操作性。
“港臺明星這一兩年你就別想了,你盯著春晚就行,誰火就請誰。
這幾年春晚不是總請港臺的不知名歌手嘛,你可以聯繫聯繫,效果絕對不比請那些真正的港臺明星差。”
林朝陽記得幾個月後的春晚費翔就該登場了,請他不比千里迢迢的請那些明星性價比高多了?
效果絕對轟動,估計現場的大姑娘小媳婦能激動的暈過去。
經過林朝陽的勸說,杜峰打消了請港臺明星的念頭,“行,那我就逮著春晚的人請了。”
中午留飯,林二春難得有一天提早回來的時候,杜峰見他風風火火的,忍不住問道:
“叔兒,您今兒回來的早啊!”
“呵呵,今天換房大會。政府弄個了什麼計算機換房,比以前快多了。”
換房前文提過,是燕京居民為了解決上班、上學不方便或改善住房條件而使出的不得已的手段,通常是換房雙方自願協商。
燕京市為了方便市民,早在五十年代便開始組織居民之間的換房,到1956年還專門在房管局成立了調配科,作為房屋交換工作的專職機構。
到八十年代,燕京人口持續增長,住房緊張情況進一步加劇,房管局從82年開始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換房大會。
東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八區各區居民、企業單位均可以通過換房大會進行房屋互換。
換房大會的舉辦受到了燕京市民的熱烈歡迎,現如今房價看起來是不貴,但對於絕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仍舊是可望不可及的。
另一方面,商品房供應少的可憐,大家又都只有一套住房,許多房子產權還都是公家的,想換房子都很難有機會。
1982年換房大會第一屆,參加的居民超過了7.5萬人次,其中有1368戶換成。
到去年,這個數字飆升至3151戶。而這只是燕京每年換房當中很小的一部分,去年一整年燕京有超過37000戶居民換房。
換房這事本來是跟林二春沒什麼關係的,是前年換房大會時他去看了個熱鬧,發現了商機。
換房嘛,上班、上學、住的寬敞,無非就是為了這三樣。
但每年參加換房大會能換成的居民比例非常低,他們又有真實的改善住房的需求,這些人可都是林二春的潛在租房客戶。
一次換房大會,夠林二春和他手底下的人忙活半個月的。
老林同志現在可不是當初的光桿司令了,手底下正經有幾個老頭兒、老太太。
杜峰跟林二春聊了一陣,恭維道:“您老真是生財有道!”
“誒,什麼生不生財的,就是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林二春嘴上謙虛,眉眼間的得意卻怎麼也掩飾不住。
吃完午飯,杜峰正準備告辭,林朝陽突然想起來,說道:“對了,你姐讓你多進點黑色風衣。”
“黑色風衣?進那玩意幹啥?”
“等過兩個月你就知道了。”
內地的盜版錄影帶跟香江是有時間差的,很多影片快的話三四個月,慢的話半年一年才會傳進內地。
以《英雄本色》的火爆程度,這個速度可能還會提前不少。
又過了幾天,秋風逐漸蕭瑟,燕京的冬天也快來了。
梁佐突然跑到林朝陽家,說要邀請他參加同學聚會,林朝陽欣然前往。
結婚後梁佐住在東城新鮮衚衕的大雜院,進衚衕先得經過公共廁所,哪怕是冬天裡味道也不太好聞,這也是如今燕京大多數衚衕的常態。
進了屋,李彤也剛到,梁佐跟兩人說了會兒話,起身去外面上廁所。
這功夫王曉平來了,還帶來了一個久違的熟悉面孔。
“小查!”李彤激動的叫了一聲。
大家各自打了個招呼,梁佐回來了,一見查劍英就要握手,王曉平嫌棄的打掉了他的手。
“你不剛上廁所去了嗎?”
“那咱按美帝的習慣。”
梁佐笑著跟查劍英擁抱了一下。
過了一會兒,梁佐家又陸續來了兩三個人,人總算齊了。
林朝陽聽大家聊天才知道,原來今天聚會的主要目的是歡迎查劍英回國。
在燕大時林朝陽跟查劍英並不算太熟,見了面兩人只是客氣的打了個招呼,倒是查劍英多看了他兩眼。
查劍英81年赴美留學,至今已經五年時間。
期間她先是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取得了英語碩士學位,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比較文學,拿到了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
她今年畢業後應聘進了《紐約時報》,她這次回來是因為《紐約時報》決定派她回燕京辦事處工作。
聊到工作,免不了談到工資,當眾人聽到查劍英說她的薪水是1800美元時,無不瞠目結舌。
18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6000元人民幣啊!
“小查,你留學這步棋真是走對了,一年工資夠我們一輩子賺的。”王曉平的語氣中充滿了豔羨。
燕大中文系77級這一波人裡,畢業時決定去留學的人並不多,畢竟那個時候自費留學還只是剛剛開始。
要去到異國他鄉留學,很多人心裡都沒底。
這兩年不管是自費還是公費留學,都變得越來越多,連王曉平她們這些參加了工作幾年的人都有些蠢蠢欲動,更何況有查劍英這個成功的例子在前。
身披一層“海龜”的身份,這次聚會上查劍英成了焦點。
她和大家聊著這幾年來在美國學習、生活的各種見聞,聽的眾人滿心羨慕。
“你們有機會真應該去美國看看,跟國內真的很不一樣。”
查劍英的言語間流露著幾分優越感,但還算剋制。
以八十年代中美兩國的經濟差距和社會發展情況,她有這種優越感也算正常。
“哪有你說的那麼容易啊!當初決心留學的也就你們那幾個人,現在大家結婚的結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更不可能了。”王曉平說。
梁佐笑著說道:“曉平,你乾脆點我名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