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80章 一記響亮的耳光(第2頁)

林朝陽洗漱過後來到西院吃飯,留宿這幾位裡於華和祝偉是他最熟的,吳彬、劉霞夫妻他是第一次見。

吃著飯閒聊,大家聊起創作,祝偉詢問林朝陽最近的創作。

林朝陽說在寫《寄生蟲》的劇本,之後還要寫一部長篇,吳彬不禁好奇林朝陽為什麼能保持這麼旺盛的創作狀態。

“與其想著怎麼保持旺盛的創作狀態,不如調整一下心態。

很多人把文學創作當成信筆塗鴉,靈感一到,筆翰如流,一氣呵成,遂成千古名篇,實際上不過是自欺欺人。

它首先還是個技術活兒,就比如於華現在要寫短篇,可能幾天或者一兩個星期就完成了,不管故事還是語言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

但要是寫長篇,對他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這種時候光靠靈感、光靠興趣是不夠的,不光要有熱愛,還要有跑馬拉松一樣的耐力和百折不撓的恆心。

沉下心把它當成一項需要兢兢業業對待的工作,這樣的心態對創作者來說可能更有幫助。”

林朝陽的話帶了點說教的意味,但在場幾人並沒有任何不適,人家林朝陽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至少在中國文壇,在林朝陽這個年紀的時候,還沒有人能達到與他並肩的創作產量和水平。

他願意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大家高興還來不及呢。

今天是週日,不用上課,也不用上班。

吃過飯,於華幾人在西院看電影、看書、侃大山,樂不思蜀,而林朝陽繼續回東院寫東西。

花了四天時間,林朝陽將《寄生蟲》的劇本寫完之後,開始了新書的創作。

這樣半天上課、半天寫作,生活格外有規律。

又過了幾天,他接到了餘玉溪從山東高密打來的電話,她這段時間一直在高密跟組。

“謝天謝地,朝陽老師您在燕京!”打通了電話,餘玉溪的語氣有些激動。

“出什麼事了?”林朝陽問。

餘玉溪這才說起她打電話的原因。

章藝謀拍《紅高粱》,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種高粱,他要還原謨言小說中那如火如荼的紅高粱。

剛開春他就派了副導演楊鳳良去高密的孫家口,劇組花了四萬塊錢,跟當地的老百姓籤合同,讓他們種了100畝高粱地。

章藝謀想的挺好,可他們這種只管給錢,毫無約束的操作,註定要要吃虧。

他們委託種植的100畝高粱地,當地人撒上種子之後就沒怎麼管過。

等章藝謀雄心勃勃的去驗收高粱地的時候,卻發現那些高粱全都半死不活,高的還不足一米,低的只有幾拃。

葉子都打著卷,葉子莖上密佈著一層蚜蟲。

照這麼發展下去,這些高粱根本無法達到拍戲的水平。

紅高粱、紅高粱,沒了高粱,那還拍啥?

章藝謀急的一夜之間嗓子都啞了,想哭的心都有。

林朝陽聽完餘玉溪的彙報,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現在找點農業專家給出出主意,還能補救嗎?”

餘玉溪語氣不確定的說道:“我們也不知道,找了當地農技站的同志,他們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撒化肥、打藥,還得精細化管理。可我們……”

林朝陽立刻明白了她語氣中的猶豫的來源,劇組都是外地人,根本不可能指使得動當地人。

“我知道了,這件事我給你們想辦法吧。”

掛斷了電話後,林朝陽想了想,這點小事他肯定不能往大了找關係。

於是他先給王濛打了個電話,讓他幫忙聯繫一下山東文協的一把手馮德英,然後再通過馮德英聯繫到了高密縣的同志。

說明了《紅高粱》劇組現在面對的情況,請縣裡的同志施以援手。

“我明白,我明白。朝陽同志請放心,《紅高粱》是一次對我們高密縣難得的宣傳,我們一定把這件事當成一件政治任務來完成。”

聽到縣委同志的保證,林朝陽心中鬆了口氣,“政治任務”這四個字不是隨便說出口的。

他連聲道謝過後,又給劇組去了電話,讓餘玉溪和章藝謀聯繫縣委的同志。

過了大半天,章藝謀再次打來電話。

說縣委的同志專門把她和章藝謀請到縣裡開了個會,表態要把管理高粱的事當成政治任務來抓。

不僅特批了5噸化肥,還專門把孫家口的鄉領導召到縣裡耳提面命了一番。

“朝陽老師,真是給您添麻煩了,這件事我沒做好。”

解決了大麻煩,章藝謀心中高興的同時又有些歉意。

花了幾萬塊錢種的高粱差點打水漂,還差點耽誤了劇組的拍攝,他這個當導演的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第一次當導演,出現點問題再正常不過了。不要有思想包袱,好好拍!”

林朝陽的鼓勵讓章藝謀心中熱乎乎的,精神振奮了不少。

解決了《紅高粱》劇組的麻煩,林朝陽繼續每天邊上課邊寫作的日子。

一晃半個月時間過去,課也要上完了。

6月中旬這天的最後一堂課,林朝陽沒什麼好講的,跟大家閒聊了起來。

這一屆魯院學員班的學員們年紀普遍年輕,其中很多人有很明顯的現代主義傾向。

在聊到創作理念和投稿經歷時,這些人語氣裡滿是怨氣。

認為當前小說敘述形式單一,不夠多元,給雜誌投稿時,經常會被一些審美品味單一、古板的老編輯毫不留情的拒稿。

聽著他們的抱怨,林朝陽表情沉吟。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單一併不一定就不好,多元也不意味著一定好。

就像有人批評你們不是在寫小說,而是玩弄文學,你們也會反駁你們是在尋求多元敘事。

批判現實主義在我們中國當代文學當中是傳統,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

大家各有優劣,互相攻訐只能讓文學創作淪為無聊的指責遊戲。

無論是喬伊斯、馬爾克斯還是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都是外來的和尚。

學誰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的搞創作,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未來大家能夠留名青史,人們記得的一定是你的作品,總不能記你是馬爾克斯和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忠實傳播者吧?”

林朝陽在最後說了一句玩笑話,惹來學員們的鬨笑,笑過之後一些人也若有所思。

有些話看似萬金油,但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林朝陽在文壇走到如今靠的就是一部部品質過硬的作品,因此他的話在這些學員心中自然格外有份量。

這時下課鈴聲響起,林朝陽在魯院的最後一堂課結束了,學員們都有些不捨送上了掌聲。

帶班的尤曉珊老師走到臺上總結概括了一番林朝陽這一堂課的內容與主旨,臺下學員們再次響起掌聲。

“《創作實踐及研討》這門課就結束了,趁著這個機會不如大家跟朝陽老師合個影吧。”尤曉珊說。

眾學員欣然下樓,幾十個人分成四排站好。

林朝陽和兩位魯院的老師坐在了第一排中間,合影留念。

合影後,林朝陽說道:“課程雖然結束了,但咱們的緣分才剛開始,以後歡迎大家去我那小四合院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