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20章 也許會從這部小說開始(第2頁)
“我看你在自序裡說,在殯儀館體驗了一段時間生活。這也算是內地作家創作的一個傳統了吧?”
陶然出生於印尼,卻是長於新中國,中學、大學都是在內地讀的,跟陶玉書還是校友,二人都畢業於燕京師範大學。
73年才移居香江,因而對於內地的文學傳統格外瞭解。
“內地當代文學的創作基石是現實主義,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作家的一項基本功課。”
“這一點非常好。以我這個讀者的視角來看,小說裡那些有關於殯葬行業的見聞,讓人印象尤其深刻,這也是豐富小說內涵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錯。”
“《入殮師》自出版之後,文學界和讀者的評價都很高,侶倫在《素問文學》發文評價:它是生死渡口的一曲安魂樂章。
我很好奇,小說中你那些主人公面對離別、死亡的感受,都是靠體驗生活得來的嗎?”
林朝陽笑著說:“作家的創作,大多三分真、七分假,完全演繹生活就成了紀實文學。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以個人感受和想象去創作,這才是作家這個職業與眾不同的地方。”
……
訪談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接近尾聲時,陶然開著玩笑說:“我聽朋友說,你這部小說在灣島很受歡迎。”
“是嗎?小說可沒在灣島出版啊。”
陶然眨眨眼,“沒在灣島出版,不代表大家看不到嘛。”
林朝陽瞭然的笑了笑,《入殮師》的風格沉靜內斂、哀而不傷,與現今灣島正流行的鄉土文學的風格在閱讀感受上很類似,受到喜歡也很正常。
陶然又好奇的問:“這部小說會改編成電影嗎?”
“這也是訪談問題?”林朝陽調侃。
“算我個人八卦。”
三個月前《寄生蟲》斬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在香江上映一舉轟下3740萬港元的票房,打破了香江電影行業文藝片的上映記錄,廣受歡迎。
之後在灣島地區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上映也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林朝陽的小說現在是電影改編富礦,所有電影公司都對他的作品垂涎覬覦,可他自家有電影公司,改編這種事根本輪不到別的電影公司插手。
“以後有機會的話,會改編的。”
林朝陽的話有些模稜兩可,陶然道:“希望早日看到這部小說被搬上銀幕!”
“謝謝。”
訪談結束後,林朝陽主動提議請《香江文學》的編輯們吃頓飯。
在香江,堅持搞純文學是件辛苦差事,賺錢不多、受眾更少,這些人能堅持下來本身就是值得佩服的事。
吃飯地點選在了太古城的一家餐廳,席間編輯部的兩個年輕人對林朝陽很熱絡,問了不少關於小說中的細節,一看便是忠實讀者。
劉以鬯喝了些紅酒,面色紅潤,感慨著說:“朝陽,你這部小說是有功德的!”
他的意思大家都很理解,在東亞社會,對死亡這件事向來是極其避諱的,與死亡有關的一切事,也自然變成了禁忌。
《入殮師》中對生死的探討打破了東亞社會一直以來的禁忌話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生死共感,讓死亡這件事在讀者心中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包括小說中對於職業選擇的困惑、對職業尊嚴的維護和親情關係的處理,都讓許多讀者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在香江社會大家都很忌諱從事殯葬行業的仵夫,很多人家有喜事時甚至不願意讓從事這一行的親屬出席。
但在看完了《入殮師》小說後,至少在劉以鬯所知的範圍內,大家對於從業者們的印象都有了極大的改觀,開始抱有尊重。
大家聽著劉以鬯的話,不由得點頭認可。
陶然說:“香江人對於死亡和殯葬看法的改變,也許會從這部小說開始。”
林朝陽謙辭道:“哪有那麼大的影響。”
“潛移默化,好的文學作品就是有這麼大的影響。”陶然篤定道。
林朝陽笑著搖搖頭,沒有與他爭辯。
如果是那樣的話,當然更好。
晚上九點多,林朝陽帶著幾分醉意回家,陶玉書說下午董橋來家裡找他。
“說什麼事了嗎?”林朝陽問。
“說香江中文大學想找你。”
“他們找我能幹什麼?做演講?”
“想給你頒個榮譽博士學位。”
聽著陶玉書的話,林朝陽酒醒了一半。
“給我頒學位?這是鬧哪齣兒?我又不是他們學校畢業的。”
“誰也沒規定一定得是本校校友才能獲頒榮譽學位啊!”
陶玉書看起來很高興,她自小在燕大長大,有嚴重的學歷崇拜和名校情結,香江中文大學想給林朝陽頒學位,她自然高興。
“你沒給他們學校捐錢吧?”林朝陽臉色怪異的問。
陶玉書風情萬種的白了他一眼,“胡說八道什麼呢?”
夫妻倆這番對話是有說法的。
86年時,金庸給香江大學捐了800萬港元,隨後拿到了個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因為捐款在前,拿博士在後,去年這事被香江大學的高級講師黃康顯翻了出來,在《信報》上發表文章將金庸大肆批判了一番。
黃康顯的文章刊出後,金庸氣憤異常,委託律師向黃康顯發出律師函,提出了要求對方登報道歉、賠償名譽損失等要求。
以金庸今時今日在香江商界、文化界的地位,如此大張旗鼓的反駁一個學校講師的話,多少有些落了下乘。
關鍵是黃康顯沒有虛,在收到金庸的律師函後又在報上有理有據的回懟了金庸一番,鬧的老同志灰頭土臉。
金庸一輩子力爭當個體面人,沒想到臨老被人將麵皮扯下來揉搓了一番。
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淪為公眾笑柄後,金庸果斷選擇了沉默。
最後時間長了,這事也就沒人關心了。
陶玉書一說要香江中文大學要給自己頒個榮譽學位,林朝陽立刻想到了金庸這檔事。
要說體面,他林某人比金庸體面多了,可不想為個榮譽學位鬧的灰頭土臉。
“香江的學位那麼貴,我才不捨得給你買呢。”陶玉書調侃著說道。
“你這話小心別叫咱們的股東聽到。”
夫妻倆蛐蛐了兩句,林朝陽拿起電話給董橋回了個電話。
他問起香江中文大學怎麼會想著要給他頒榮譽學位時,董橋說:“明天見面說吧。”
次日上午,林朝陽和董橋在蘭芳園約見面,董橋身邊還有個斯文的西裝男。
“朝陽,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香江中文大學的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能。”
校務委員會通常由領導、中層幹部和學校骨幹力量組成,在香江又有不同,經常會有社會賢達參與其中。
而校委會主席,權力之大更是可以制衡校長。
李國能出身香江李氏,家世顯赫,畢業於牛津大學,回港後成為大律師,今年才到香江中文大學任職。
林朝陽與李國能握手寒暄後落座。
說起來,林朝陽跟李家的李兆福也有些交情,而李兆福是李國能最小的叔叔。
當初林氏影業能順利收購玉郎機構,李兆福出力不小。
陶然出生於印尼,卻是長於新中國,中學、大學都是在內地讀的,跟陶玉書還是校友,二人都畢業於燕京師範大學。
73年才移居香江,因而對於內地的文學傳統格外瞭解。
“內地當代文學的創作基石是現實主義,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作家的一項基本功課。”
“這一點非常好。以我這個讀者的視角來看,小說裡那些有關於殯葬行業的見聞,讓人印象尤其深刻,這也是豐富小說內涵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錯。”
“《入殮師》自出版之後,文學界和讀者的評價都很高,侶倫在《素問文學》發文評價:它是生死渡口的一曲安魂樂章。
我很好奇,小說中你那些主人公面對離別、死亡的感受,都是靠體驗生活得來的嗎?”
林朝陽笑著說:“作家的創作,大多三分真、七分假,完全演繹生活就成了紀實文學。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以個人感受和想象去創作,這才是作家這個職業與眾不同的地方。”
……
訪談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接近尾聲時,陶然開著玩笑說:“我聽朋友說,你這部小說在灣島很受歡迎。”
“是嗎?小說可沒在灣島出版啊。”
陶然眨眨眼,“沒在灣島出版,不代表大家看不到嘛。”
林朝陽瞭然的笑了笑,《入殮師》的風格沉靜內斂、哀而不傷,與現今灣島正流行的鄉土文學的風格在閱讀感受上很類似,受到喜歡也很正常。
陶然又好奇的問:“這部小說會改編成電影嗎?”
“這也是訪談問題?”林朝陽調侃。
“算我個人八卦。”
三個月前《寄生蟲》斬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在香江上映一舉轟下3740萬港元的票房,打破了香江電影行業文藝片的上映記錄,廣受歡迎。
之後在灣島地區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上映也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林朝陽的小說現在是電影改編富礦,所有電影公司都對他的作品垂涎覬覦,可他自家有電影公司,改編這種事根本輪不到別的電影公司插手。
“以後有機會的話,會改編的。”
林朝陽的話有些模稜兩可,陶然道:“希望早日看到這部小說被搬上銀幕!”
“謝謝。”
訪談結束後,林朝陽主動提議請《香江文學》的編輯們吃頓飯。
在香江,堅持搞純文學是件辛苦差事,賺錢不多、受眾更少,這些人能堅持下來本身就是值得佩服的事。
吃飯地點選在了太古城的一家餐廳,席間編輯部的兩個年輕人對林朝陽很熱絡,問了不少關於小說中的細節,一看便是忠實讀者。
劉以鬯喝了些紅酒,面色紅潤,感慨著說:“朝陽,你這部小說是有功德的!”
他的意思大家都很理解,在東亞社會,對死亡這件事向來是極其避諱的,與死亡有關的一切事,也自然變成了禁忌。
《入殮師》中對生死的探討打破了東亞社會一直以來的禁忌話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生死共感,讓死亡這件事在讀者心中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包括小說中對於職業選擇的困惑、對職業尊嚴的維護和親情關係的處理,都讓許多讀者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在香江社會大家都很忌諱從事殯葬行業的仵夫,很多人家有喜事時甚至不願意讓從事這一行的親屬出席。
但在看完了《入殮師》小說後,至少在劉以鬯所知的範圍內,大家對於從業者們的印象都有了極大的改觀,開始抱有尊重。
大家聽著劉以鬯的話,不由得點頭認可。
陶然說:“香江人對於死亡和殯葬看法的改變,也許會從這部小說開始。”
林朝陽謙辭道:“哪有那麼大的影響。”
“潛移默化,好的文學作品就是有這麼大的影響。”陶然篤定道。
林朝陽笑著搖搖頭,沒有與他爭辯。
如果是那樣的話,當然更好。
晚上九點多,林朝陽帶著幾分醉意回家,陶玉書說下午董橋來家裡找他。
“說什麼事了嗎?”林朝陽問。
“說香江中文大學想找你。”
“他們找我能幹什麼?做演講?”
“想給你頒個榮譽博士學位。”
聽著陶玉書的話,林朝陽酒醒了一半。
“給我頒學位?這是鬧哪齣兒?我又不是他們學校畢業的。”
“誰也沒規定一定得是本校校友才能獲頒榮譽學位啊!”
陶玉書看起來很高興,她自小在燕大長大,有嚴重的學歷崇拜和名校情結,香江中文大學想給林朝陽頒學位,她自然高興。
“你沒給他們學校捐錢吧?”林朝陽臉色怪異的問。
陶玉書風情萬種的白了他一眼,“胡說八道什麼呢?”
夫妻倆這番對話是有說法的。
86年時,金庸給香江大學捐了800萬港元,隨後拿到了個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因為捐款在前,拿博士在後,去年這事被香江大學的高級講師黃康顯翻了出來,在《信報》上發表文章將金庸大肆批判了一番。
黃康顯的文章刊出後,金庸氣憤異常,委託律師向黃康顯發出律師函,提出了要求對方登報道歉、賠償名譽損失等要求。
以金庸今時今日在香江商界、文化界的地位,如此大張旗鼓的反駁一個學校講師的話,多少有些落了下乘。
關鍵是黃康顯沒有虛,在收到金庸的律師函後又在報上有理有據的回懟了金庸一番,鬧的老同志灰頭土臉。
金庸一輩子力爭當個體面人,沒想到臨老被人將麵皮扯下來揉搓了一番。
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淪為公眾笑柄後,金庸果斷選擇了沉默。
最後時間長了,這事也就沒人關心了。
陶玉書一說要香江中文大學要給自己頒個榮譽學位,林朝陽立刻想到了金庸這檔事。
要說體面,他林某人比金庸體面多了,可不想為個榮譽學位鬧的灰頭土臉。
“香江的學位那麼貴,我才不捨得給你買呢。”陶玉書調侃著說道。
“你這話小心別叫咱們的股東聽到。”
夫妻倆蛐蛐了兩句,林朝陽拿起電話給董橋回了個電話。
他問起香江中文大學怎麼會想著要給他頒榮譽學位時,董橋說:“明天見面說吧。”
次日上午,林朝陽和董橋在蘭芳園約見面,董橋身邊還有個斯文的西裝男。
“朝陽,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香江中文大學的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能。”
校務委員會通常由領導、中層幹部和學校骨幹力量組成,在香江又有不同,經常會有社會賢達參與其中。
而校委會主席,權力之大更是可以制衡校長。
李國能出身香江李氏,家世顯赫,畢業於牛津大學,回港後成為大律師,今年才到香江中文大學任職。
林朝陽與李國能握手寒暄後落座。
說起來,林朝陽跟李家的李兆福也有些交情,而李兆福是李國能最小的叔叔。
當初林氏影業能順利收購玉郎機構,李兆福出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