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36章 後勁兒太大了(第3頁)

 她承認林朝陽的筆力非凡,僅憑開頭的幾千字,父親這個倔強、自負的角色已經完全立住了,女兒安欣的形象稍顯乾癟,但性格特點也很明瞭。 

 但這樣的安排實在難以稱得上有新意,張小嫻心中如此評價。 

 然而就在這時候,小說的筆鋒一轉,老安的家中突然多了個陌生人,他自稱羅軍,說他是安欣的丈夫,而且還說老安住的房子是他的。 

 面對羅軍的篤定,老安陷入了迷惑,他懷疑羅軍是個騙子,但又察覺到自己似乎漏了什麼信息。 

 他慢慢理順著記憶,但想起的依舊是自己趕走了護理小梅,然後安欣要去香江,給他安排了新的護工,還讓他搬去養老院。 

 讀到這裡,張小嫻跟老安一樣陷入了茫然,這都什麼跟什麼,剛才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這劇情完全割裂了,這個羅軍是怎麼回事? 

 她還以為自己是遺漏了什麼關鍵信息,又從頭把小說前幾頁的內容看了一遍,發現自己看的沒問題,就是小說的敘述突然一下子陷入了割裂之中。 

 感覺像是作者突然陷入了精神分裂一樣。 

 就這還瞧不起愛情小說呢! 

 張小嫻心裡吐槽了一句,耐著心繼續讀下去,她看了林朝陽不少小說,也瞭解林朝陽的創作實力,知道他不至於連最基礎的講故事的能力都沒有。 

 接著看下去,羅軍說他去倒杯茶,結果就消失不見了。 

 這個時候,自稱是“安欣”的安欣出現了,老安卻發現他根本不認識眼前的安欣,老安陷入了自我懷疑。 

 父女倆聊天,談到剛才出現又消失的安欣的丈夫,安欣說那人叫劉延冰,還說她五年前就離婚了。 

 看到這裡,張小嫻感覺自己頭都炸了。 

 明明這一段裡面的每一自然段她都看得明明白白,怎麼合到一起就感覺看不懂了呢?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她心頭不禁生出幾分煩躁來,真想把這本破書扔到一邊。 

 可她想著小說買都買了,再多看幾頁吧,興許後面就能交代一些線索呢? 

 抱著這樣的心理,張小嫻繼續看了下去。 

 然後,她就變得越來越茫然,儘管林朝陽在敘述之中不斷的拋出蛛絲馬跡的線索,但身為讀者,張小嫻始終無法窺探出整個故事的全貌。 

 只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不斷以試探的觸覺去嘗試瞭解和概括整個故事。 

 可直到圖書館要閉館了,她依舊沒有完全理順小說的情節。 

 她賭氣的從九龍圖書館走出來,越想越氣,看了這麼多年小說,她還沒見過這樣的小說呢,簡直是把讀者當傻子糊弄。 

 轉念一想,她又覺得不對。 

 要是小說都看不明白,那她不是連傻子都不如? 

 憋著一口氣的她回到家中,接著啃小說,她就不信自己能連個小說都看不明白。 

 如此過了兩天,張小嫻也在床上躺了快兩天,期間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沒有停下來過。 

 此刻她躺在床上,小說被翻開放到了枕頭旁,淚水如同開閘的洪水洶湧不停,極力的壓抑著發出嗚咽聲。 

 她看了兩天,終於把故事看明白了。 

 可這會兒她卻沒心思計較這部小說有沒有把她當傻子了,只想放肆的痛哭一場。 

 哭了好長時間之後,感覺心情終於舒緩了一些,她又拿起了小說,嘗試著把故事梳理一遍。 

 可當她看到書里老安說的那句“我感覺我的樹葉快掉光了”,淚水再一次決堤而出,完全無法控制。 

 這部小說,後勁兒實在太大了! 

 連著半個晚上,張小嫻邊看邊哭,越哭越看,直到最後沉沉睡去。 

 等她睡了一個好覺,總算是收拾好了心中的悲傷,可這個時候她心中已經積攢了千言萬語,迫切的需要尋找一個出口。 

 最後張小嫻拿起了筆,在紙上寫下一行文字: 

 我們終將被遺忘,包括自己。 

 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報道熱潮的影響,林朝陽的《父親》在香江上市之初便受到了讀者群體的極大歡迎。 

 各個書店裡擠滿了前來購書的熱情讀者,僅一週時間,小說在香江銷量便突破了5萬冊。 

 這樣的情形不僅發生在香江,在內地、在灣島同樣如此。 

 這次《父親》在兩岸三地同時發行,各地多家文學刊物上的廣告提前一個月已經在打了,可謂聲勢浩大。 

 在內地上架銷售一週時間,《父親》的銷量突破了28萬冊,在林朝陽的作品當中也是為數不多的成績。 

 灣島方面,也創下了一週23萬冊的銷量成績。 

 但伴隨著小說火熱的銷售勢頭,卻有不少讀者反饋,說小說的內容讀起來十分晦澀,故事結構如同迷宮,敘事毫無流暢性可言。 

 在林朝陽成百上千萬的讀者當中,不乏有著豐富閱讀經驗的資深文學愛好者,但即便是這些有耐心、有審美的讀者,面對《父親》的難讀也有許多人被嚇退了。 

 如張小嫻那樣能夠在讀第一遍時就堅持看下來的讀者其實並不多。 

 《父親》的第一波讀者反饋嚇退了不少蠢蠢欲動的潛在讀者,這些人並非林朝陽最忠實的讀者,屬於哪個作品口碑好了就買一本看看,反之亦然。 

 讀者口碑的突然閃跌,讓《父親》原本形勢大好的銷售行情急轉直下,小說第二週在內地的銷量僅有11萬冊,香江、灣島的銷量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這樣的情況是兩岸幾家出版社都沒有想到的,他們是《父親》的出版商,對小說的故事和質量都非常有信心。 

 大家普遍認為,《父親》在敘事和結構上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確實不夠友好,甚至要讀明白這個故事,可能還需要那麼一點智商。 

 但總體而言,這部小說仍是一部充滿了藝術魅力的傑作。 

 小說上市之後銷量高開低走,前期口碑也沒有達到預期,這在林朝陽的小說中是極其少見的。 

 以前《棋聖》《大時代》這一類的作品前期口碑不佳,但好歹銷量成績頂得住。 

 這次《父親》的開局,多少有點滑鐵盧的味道了。 

 不過好在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小說上市第一個月的最後一週,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啃”下來了《父親》,這部小說在讀者當中的口碑也迎來了逆轉。 

 與此同時,兩岸三地多家文學刊物、報紙對小說的評價也陸續出爐。 

 在各地媒體刊物的諸多評價當中,《明報》的文章發表是最早的,小說上市的第二週《明報》上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我們終將被遺忘》的文章。 

 這篇文章很難算得上是書評,因為它通篇沒有理性的邏輯分析,全都是作者本人對小說主觀的閱讀感受。 

 但就是這樣一篇充滿了主觀性的、不講邏輯的文章,卻受到了許多讀者的熱烈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