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47章 名家雲集(第2頁)

 “林,你的作品我只看過《楚門的世界》,我看蘭登書屋給我的履歷上,說你至今已經寫了超過10部長篇小說。 

 以你的年紀,這真難以想象!” 

 羅伯特·戈特利布的話中藏著一絲質疑,他又問:“能談談你創作的秘訣嗎?要知道你這樣的產量和效率,在作家當中可是不多見的。” 

 林朝陽臉色輕鬆,“秘訣?如果說有秘訣,那只有一樣。” 

 “什麼?” 

 “筆耕不輟。”林朝陽拋出一個短句。 

 進而又說道:“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天道酬勤。很多人把文學創作當成搞藝術,文學當然是藝術,但在它還未成為藝術之前,首先是努力和技術的堆疊。” 

 “很多初入這行的人總把靈感看得太重,靈感這玩意兒大概只相當於火花,你不儲備夠足夠的燃料,是無法點燃創作的熊熊烈火併持之以恆的燃燒再去的。” 

 “當作家從來不是一件舒坦的事,我們要和世界較勁、和自己較勁,每一部傑作誕生的背後,都是作家殫精竭慮的結晶。” 

 “想要輕輕鬆鬆的寫出好東西,那隻存在於無聊的幻想中。” 

 林朝陽回答的很認真,他對於創作的嚴謹態度贏得了戈特利布的讚賞。 

 戈特利布這人從年輕時就是個工作狂,在它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下班或者休假一說。 

 過去近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完全的放假僅有不到10天時間。 

 如此變態的工作狂,即便是陶玉書看到了都要甘拜下風,他的這種工作態度也讓曾經和他合作過的作家們瑟瑟發抖。 

 “林,真希望你是我負責的作家!”戈特利布感嘆了一句。 

 林朝陽就是條鹹魚,剛才那些話不過是放個嘴炮,見戈特利布如此欣賞他,好像下一秒就要跟他約稿,他連忙轉移了話題。 

 兩個多小時的見面會,前一個小時是林朝陽和戈特利布的對談,後一個小時是林朝陽和讀者們的交流,最後還有籤售環節。 

 等見面會結束,戈特利布握著林朝陽的手,向他發出了邀請。 

 “林,明天我組織了一場聚會,如果你明天還在紐約的話,希望你能來參加。” 

 林朝陽欣然答應了下來,不出意外的話,他這幾天應該都會在紐約。 

 等到蘭登書屋那邊跟羅恩·伍德魯夫聯繫上了之後,他才有可能離開紐約往西部去。 

 次日,讀者見面會換了個地方舉辦,依舊熱鬧非凡,也算是印證了林朝陽如今在美國讀者群體當中的號召力。 

 “連續兩部小說長時間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又因為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獲得了不少的曝光,你現在的影響力可要超過一般的暢銷書作家了。” 

 蘆安·瓦爾特的語氣中滿是欣慰,林朝陽是他負責的作家,能夠如此受歡迎,無論如何對他來說都是好事。 

 傍晚,蘆安·瓦爾特的奧茲莫比爾停在路邊,林朝陽從車子上下來。 

 車子裡傳來蘆安·瓦爾特的喊聲,“林,真的不帶我一起去嗎?” 

 “可以,我就跟戈特利布先生說,你是我的經紀人。” 

 “算了吧,沒人邀請去了有什麼意思!”蘆安·瓦爾特悻悻說道,又嘀咕了一句:“那老傢伙可真是勢利眼!” 

 說完車子一股煙沒影了,林朝陽笑著搖了搖頭。 

 羅伯特·戈特利布的家在長島格薩港,這裡屬於紐約的富人區,為綠樹和綠地包圍的獨棟別墅,很有美國電影裡的氛圍。 

 “歡迎你,林!” 

 林朝陽來的比約定時間早了十多分鐘,聚會還沒開始,但戈特利布家裡已經坐了幾個人。 

 一進門,戈特利布就熱情的拉著他給大家介紹。 

 早到的幾個人分別是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約瑟夫·海勒、邁克爾·克萊頓。 

 林朝陽與三人打了招呼,輕鬆的坐到了沙發上,同時心中不免感慨所謂的圈子。 

 羅伯特·戈特利布是美國二戰後最重要的文學編輯之一,能來他家做客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多麗絲·萊辛,筆名簡·薩默斯,早在六十年代便憑藉著作品《金色筆記》揚名西方世界,這部小說至今銷量已經破百萬冊。 

 這些年多麗絲·萊辛數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可惜都擦肩而過,按照正常的時間軌道,她應該在2007年以88高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約瑟夫·海勒就不用說了,一部《第22條軍規》讓他留名美國文學史,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界最具聲望的作家之一。 

 多麗絲·萊辛和約瑟夫·海勒都屬於純文學作家,而邁克爾·克萊頓則是通俗文學作家,被譽為美國科幻驚悚文學之父,《侏羅紀公園》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在小說上的成就,邁克爾·克萊頓還是一位編劇和導演。 

 參與過《火車大劫案》《西部世界》(1980)等多部電影的創作。 

 以這三人在美國文學界的聲望,能讓他們同時聚集在一起,大概也只有羅伯特·戈特利布有這個面子。 

 林朝陽跟他們三人初次見面,沒什麼共同話題,還是戈特利布說起了他的創作效率,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 

 幾人對林朝陽幾乎每年一部長篇小說的效率感到震驚,三人中哪怕是寫通俗小說的邁克爾·克萊頓,其產量也遠無法跟林朝陽相比。 

 幾個人正聊著的功夫,又有客人來了。 

 “嗨,朱迪斯!” 

 戈特利布將來人介紹給林朝陽,朱迪絲·瓊斯是戈特利布在克諾夫書局的老同事,她也是美國出版界的知名編輯。 

 職業生涯早期曾編輯過約翰·赫賽、約翰·厄普代克、阿爾貝·加繆和薩特等人的作品。 

 後來她把精力轉移到了美食領域,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熱銷美食圖書,帶動了美國六十年代以後的飲食變革。 

 打過了招呼,朱迪斯·瓊斯跑到了廚房要看看今天的菜單,看完之後她滿臉嫌棄。 

 戈特利布為聚會專門請了廚師,準備的是法國菜。 

 對於美國人來說,法國菜已經很高端了,但朱迪斯·瓊斯從六十年代就在向美國人介紹法國菜,毫無驚喜。 

 “羅伯特,我真該給你介紹兩個廚子。”朱迪斯·瓊斯吐槽了一句。 

 “得了吧,茱莉亞做的菜我又不是沒吃過,你捧出來的那些作家做菜也就那麼回事。”戈特利布回敬了一句。 

 茱莉亞·蔡爾德,在美國的地位大概於相當於劉儀偉在中國的地位,在電視上教人做菜,也出書,是朱迪斯·瓊斯一手挖掘出來的美食作家。 

 兩人拌嘴的功夫,家裡陸續又來了幾位客人,其中一人林朝陽還認識,是蘭登書屋的傑森·愛潑斯坦,他跟戈特利布也是老朋友。 

 “林,沒想到你也在這。”愛潑斯坦驚喜的說道。 

 算上林朝陽,今天戈特利布一共邀請了7位客人,都是作家和編輯。 

 林朝陽是唯一一位外國人,也是最年輕的。 

 有了愛潑斯坦的加入,林朝陽更加輕易的融入了眾人的聊天。 

 林朝陽以前經常請人吃飯,但被請客的機會少得可憐,他悠閒的跟眾人交談,感覺十分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