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皆兄弟也(第2頁)
他現在無比慶幸當初自己的決定,林朝陽簡直就是他的福將,漲點稿費又算得了什麼。
不過不管是他還是林朝陽,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句玩笑話。
這些年來《紐約客》給撰稿作家們的稿費待遇沒多大變化,一直是每單詞25~50美分。
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作家最多可以收入可以收穫1500美元,而這已經是《紐約客》撰稿作家們的最高稿費標準了。
而這樣的文章,每月最多可以發表4篇,也就是6000美元。
對於為《紐約客》這樣全球頂級的文藝雜誌供稿的作家而言,著實有些可憐。
不過,歷來名氣大的雜誌,在稿費方面向來都是吝嗇的。
人家雜誌自有名氣,籍籍無名的作者能在雜誌上發表文章,那是作者的榮幸,這樣的雜誌從來不缺優質的作者和稿件。
當年金庸執掌的《明報》如此,《紐約客》亦然。
不管是作家還是記者,如果有幸為《紐約客》供稿,那麼作品出版對他來說幾乎不存在難度。
如果他的作品能夠固定出現在《紐約客》的版面上,甚至是成為專欄作家,那麼他已經站在了美國文學界和新聞界的頂端。
有如此強大的名氣加成,誰還會在乎發表稿費這樣的蠅頭小利?
“林,我們把專欄時間延長點怎麼樣?”
羅伯特·戈特利布提出了建議。
“延長?”
“沒錯。你的專欄如此受歡迎,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繼續做下去,把它打造成了我們《紐約客》的招牌!
這樣對你也有好處,可以進一步提升你在美國的名氣。”
羅伯特·戈特利布的語氣中充滿了蠱惑的味道,當初他和林朝陽說的是專欄先做一季看看效果,如今一看效果如此突出,他自然不想放過林朝陽這個金筆頭。
可林朝陽卻沒這個心思,他又不缺錢,給《紐約客》寫專欄也是因為當初被戈特利布和瓊斯幾人聯合勸說,有心宣傳一波中國的飲食文化。
專欄這種東西,對於作家而言等於是綁了一道枷鎖,他摸魚都摸的不自由。
每每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突然想起下週(明天)的稿子還沒寫,頓感悲從中來,心如死灰,人生無望。
更何況,他手裡還有一部長篇要寫,實在不想浪費這個精力。
想到這裡,林朝陽笑哈哈的說道:“羅伯特,別開玩笑了,我可沒有那麼多東西可寫。
你也應該明白,《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專欄文章每一篇都是多年的積累,我不可能永遠這樣輸出。”
聞言,電話中的羅伯特·戈特利布沉默了下來,大好的心情瞬間敗壞,他語氣中帶著懇求,問道:
“半年怎麼樣?寫半年,然後你休息一年。等積累了足夠的素材,專欄還可以再開。”
“羅伯特,你知道的,我不光有專欄要寫,還有小說……”
林朝陽的態度堅決,讓羅伯特·戈特利布倍感失望,但他也明白林朝陽的為難。
更何況現在《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專欄的名氣在美國知識分子階層已經打出去了,銷量加廣告費,這一波少說也為《紐約客》帶來了大幾百萬的營收,更別提品牌價值的提升了。
所以哪怕被林朝陽堅定的拒絕,羅伯特·戈特利布的態度依舊溫和,以商討的口吻問道:
“那今年還是一季,以後每年都是一季12期,三個月的刊載期怎麼樣?”
林朝陽沉吟片刻,說道:“我只能答應你明年的。羅伯特,這種事誰也說不好的。”
羅伯特·戈特利布無奈的嘆了口氣,“好吧,好吧,我明白,起碼有明年,那就等到時候再商量。”
“好。”
羅伯特·戈特利布又說要給林朝陽寄幾份最近的報紙、雜誌,《舌尖上的中國》發表了一個多月,為《紐約客》的銷量帶來了強勁的增長,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各個報刊雜誌上針對專欄文章的好評也越來越多,正如羅伯特·戈特利布所說,這波藉助《紐約客》這個全美頂尖的文化平臺,林朝陽確實為自身擴大了名氣。
“你留心一點,朱迪斯前兩天剛騷擾過我,問我你的專欄規劃了多少內容,她現在可是太眼饞你這個專欄了。”
掛電話之前,羅伯特·戈特利布玩笑著叮囑了兩句。
結果林朝陽沒等來朱迪斯·瓊斯的電話,卻等來了蘆安·瓦爾特的電話。
自六月下旬他回香江,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時間,蘆安·瓦爾特急於知道小說的創作進度。
“最近比較忙,進度有些慢,可能還需要一個月。”林朝陽說。
蘆安·瓦爾特懊惱的說:“林,你走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
沒等他抱怨,林朝陽率先訴起了苦,“蘆安,你是不知道我最近有多忙。一邊要為水災募捐,還要寫專欄,前幾天我還去了灣島訪問。灣島你知道嗎?我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
“我才不關心這個。林,你可要快點寫,阿爾貝託那傢伙自從你走了之後就盯上我了。
你也不想下回來美國,就換了個編輯吧?”
林朝陽嘻嘻哈哈道:“那也沒什麼不好。”
說笑了兩句,蘆安·瓦爾特又把話題轉移到了他的專欄上。
“真難以置信,你的專欄竟然如此受歡迎。你知道《紐約時報》的書評是怎麼說的嗎?”
羅伯特·戈特利布只說了給林朝陽寄刊物,蘆安·瓦爾特則是要直接給他轉述,林朝陽隨口問道:“怎麼說的?”
“他們說,你像大師一樣寫作!‘大師’,你能明白嗎?
林,這個評價太高了!”
蘆安·瓦爾特的語氣中充滿了豔羨的讚歎,對於寫作者而言,這樣一句話無疑是最高的評價。
林朝陽品味著這句話心裡也十分受用,但他還是說道:“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蘆安·瓦爾特以為他指的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殊不知林朝陽的話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腳下站了一個世界的“巨人”。
“林,我看你的專欄已經發表了幾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該湊夠一本單行本的量了,有沒有想過結集出版?”
他今天打電話除了催問新書的事,專欄的結集出版也是重點。
《紐約客》跟蘭登書屋現在是一個老闆,《舌尖上的中國》發表後為《紐約客》帶來的改變,蘆安·瓦爾特事看在了眼裡的。
這樣的內容一旦結集出版,幾乎預定了暢銷榜。
長篇小說還沒著落,蘆安·瓦爾特不介意先給增加點業績。
他也知道,這種光受讀者歡迎的好評在出版界有多搶手,先下手為強肯定沒毛病。
“這……”林朝陽有些猶豫起來。
當初在羅伯特·戈特利布家裡,幾人合力勸說他寫專欄的事,朱迪斯·瓊斯還說了要為他出版。
雖然雙方沒有籤什麼協議,朱迪斯·瓊斯現在也沒找上來,但林朝陽還是不想食言。
“這個……我恐怕不能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