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津津樂道
《一場美食的奇幻之旅》的執筆者是羅伯特·戈特利布,他在文章中盛讚了林朝陽和《舌尖上的中國》。
文章這樣寫道:
將個人軼事、歷史故事以及文化見解交織在一起,編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引領人們走入美食的世界,領略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風采。
近三十年來,美國的出版與電視行業出品的美食文章、節目浩如煙海,《舌尖上的中國》卻獨此一家,它是貨真價實的傑作。
不僅撩撥著讀者們的味蕾,更為所有人開啟了一扇通往異域文化核心與靈魂深處的深邃大門,永遠的改變了我們對食物及其在人類生活結構中所處地位的認知。
《舌尖上的中國》在《紐約客》刊出最後一期,總編親自撰文給予了專欄內容高度評價,代表了《紐約客》編輯部對這部作品的尊重。
而《舌尖上的中國》給《紐約客》的,則要更多。
專欄連載3個月,《紐約客》從6月份的平均銷量963萬份,到7月份單期銷量破百萬份,到8月份周均銷量來到1156萬份,再到專欄最後一篇文章《三餐》連載,銷量巔峰的1278萬份……
3個月內銷量暴漲32,對於某些報紙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頭條的事,但對於《紐約客》這樣的老牌雜誌來說卻不啻於難如登天。
暌違十年,《舌尖上的中國》將《紐約客》帶回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盛世夢景。
這個盛世夢景雖無法與他們巔峰的五六十年代相比,但已經足夠令所有《紐約客》的員工感到驕傲。
放眼美國期刊行業,沒有哪家雜誌能在行業普遍走下坡路的時候賣出如此逆天的銷量增幅。
在期刊行業一潭死水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的橫空出世,讓《紐約客》在美國文化界久違的發出了一聲怒吼,為整個文化界所矚目,為成百上千萬的讀者所矚目。
如果說銷量的增長代表的是讀者對專欄內容的認可,那麼《舌尖上的中國》連載以來雜誌廣告費的增長,就是社會和文化界對《紐約客》雜誌的認可,也是這份專欄對雜誌品牌力加持的具象化體現。
按照《紐約客》商務部門的預估,《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將為雜誌帶來上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增量。
如果未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夠繼續連載,影響力不斷疊加,那麼這個專欄品牌為《紐約客》帶來價值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紐約客》給予《舌尖上的中國》和林朝陽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種回饋,現在編輯部所有人唯一的期盼就是明年林朝陽能夠如約帶來新的專欄內容,這同樣也是所有讀者的盼望。
《舌尖上的中國》連載結束了,但影響力的餘波仍在。
連載還未過半時,蘭登書屋的蘆安·瓦爾特就曾聯繫過林朝陽,想將專欄文章的出版權拿到手裡,可林朝陽並未同意。
之後又陸續有多家美國出版社的邀約紛至沓來,聯繫林朝陽希望可以跟他合作,都被林朝陽一一拒絕。
早先在羅伯特·戈特利布家聚會時,他答應朱迪斯·瓊斯的話雖然有些玩笑性質,但林朝陽卻未想過食言。
因而當朱迪斯·瓊斯打來電話,有些忐忑的詢問他是否可以將《舌尖上的中國》交給她所在的克瑙夫出版社時,林朝陽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聽到林朝陽乾脆的決定,朱迪斯·瓊斯大喜過望。
《舌尖上的中國》連載後在美國受到了巨大的歡迎,遠超她的預料。
她在打電話之前已經做好了要經歷艱難談判,甚至是被拒絕的準備。
朱迪斯·瓊斯怎麼也沒想到林朝陽竟然還記得他們那玩笑般的承諾,這讓她內心充滿感激。
午飯過後,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朱迪斯·瓊斯的飛機落地香江。
一見面,她忍不住給了林朝陽一個熱情的擁抱,以表達內心的激動和感謝,然後她才把身後的兩位攝影師介紹給林朝陽。
朱迪斯·瓊斯這次來香江專門帶了兩位攝影師喬和丹尼,都是常年和他們出版社合作的。
她以前做美食圖書,裡面少不了要放些美食圖片,離不開攝影師的工作。
《舌尖上的中國》的調性較之一般的美食圖書高了不少,單純拍美食還不行。
按照朱迪斯的策劃,她需要林朝陽在這本書裡為美國讀者們推薦幾道既符合美國口味,又簡單易學的菜餚,就像他之前展示的拍黃瓜那樣,作為給讀者們的小驚喜。
她甚至為這個欄目專門起了個名字——林的選擇。
聽朱迪斯·瓊斯說完這個名字,林朝陽一臉嫌棄,“你還不如叫‘跟著林學家常菜’。”
“這個名字也不錯!”
朱迪斯·瓊斯沒聽出林朝陽的挖苦,主要是她以前給那些美食圖書起的名字還不如這個。
“朱迪斯,我始終不理解,你們出版的那種東西為什麼會賣的那麼好?”林朝陽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朱迪斯·瓊斯笑著說道:“林,你得明白,不是人人都是像你這樣的藝術家!那些美食圖書幫助許多從來沒下過廚的人,實現了飲食自由。”
伸手不打笑臉人,朱迪斯·瓊斯的恭維讓林朝陽也不忍苛責。
“那個欄目就算了,我又不是什麼名廚,沒什麼給讀者展示的。”林朝陽說。
朱迪斯·瓊斯本來還很為自己的這個策劃驕傲,沒想到被林朝陽如此不留情的給否了,她倍感失落。
“好吧,那我們明天就去內地。”
喬和丹尼來的任務除了拍攝林朝陽的廚藝,還要循著《舌尖上的中國》文章中的足跡,將那些極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美食都拍上一遍。
朱迪斯·瓊斯策劃美食圖書的一貫特色就是圖文並茂。
這也是林朝陽對那些圖書受歡迎感到不解的原因,明明就是教做菜的工具書,竟然可以賣出上百萬份,他想來想去只能把這事歸結為老美人均手殘。
但這對他來說也是個好事,根據朱迪斯·瓊斯浸淫這行二十多年,她認為《舌尖上的中國》絕對具有超級暢銷書的潛質,百萬冊只是起步。
畢竟它連載期間就已經受到了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好評。
“太急了吧?你們可以在香江玩兩天,讓我盡個地主之誼。”林朝陽說。
“如果可以的話,我當然想享受一下旅程。不過我們得趁著專欄的熱度還在,趕緊推出這本書。”
見朱迪斯·瓊斯心意已決,林朝陽便沒有再勸,幾人邊說著邊走出機場上了車。
車子一路往半島酒店開去,大高個丹尼看著後視鏡說道:“那輛車好像一直在跟著我們。”
林朝陽瞥了一眼後視鏡,“沒關係,不需要擔心。”
聽他這麼說,車上幾人便沒說什麼。
等車子到酒店樓下,朱迪斯·瓊斯才注意到不僅是後車,她們前面也有輛車子一同停了下來,車上各自下來了幾個氣質精悍的男人。
這些人看起來動作矯捷,眼神警惕,不時掃視著周邊的情況,又不時放在林朝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