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河川 作品
櫻花大戰:蒼翠餘燼 OR8B-EP4:三色(3)(第2頁)
面對聯邦軍的猛攻和南方三州起義軍的失敗,共和軍放棄了以快速攻克里約熱內盧等主要城市為目的的戰略目標;相反,拓展實際控制範圍並維持長期堅持戰爭的能力成為了共和軍的重點。共和軍的指揮官們在分析起義軍的失敗時指出,起義軍在缺乏維持戰爭的基本能力的情況下未能及時地調整重點、即便在幾次大規模攻勢紛紛失敗之後仍然妄想著能夠攻克里約熱內盧從而結束戰爭,無疑為最終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因此,雖然聯邦軍在阿拉瓜亞河以西部署的兵力相較南線而言微不足道,共和軍仍然要求士兵們確保西線的安全。今天博尚所發現的情報證實敵軍1將在西線展開某種軍事行動——之所以用這麼模稜兩可的詞彙來描述敵人的所作所為,在於共和軍判斷敵人部署在西線的兵力不足以發起大規模進攻。博尚也不相信聯邦軍有能力僅憑西線的5000多名士兵攻破共和軍的防線,但他還是在心裡做好了應對突發情況的準備。
即便任務已經結束,博尚也還不能休息,他還有另一項工作:把必要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共和軍的飛行員們。和起義軍的飛行員相比,共和軍的飛行員在戰鬥意志和求知慾上絲毫不亞於前者,他們有時甚至會自行思考出一些聽起來可行的戰術並認真地向博尚請教。這些過於好學的學生反而讓博尚束手束腳了,一度被共和軍捧得很高的法蘭西紳士擔心自己言多必失,於是只在關鍵問題上表態,而並不打算將自己的經驗和思路完整地告訴這些新同伴們。
他是有理由為這一切而擔憂的。上個月乘著航空炮艇進入共和軍控制區的博尚充當了共和軍和起義軍之間談判的傳聲筒,從中他窺見了共和軍的真實心理。和他印象中的許多同類敵人一樣,共和軍起先要求第二步兵師完全接受改編、聽命於其政治機關的指揮,這一要求被第二步兵師當即拒絕,後者聲稱他們只聽從軍事指揮而不會服從於任何政治壓力,尤其是在類似的壓力已經間接地導致了聖保羅起義軍的慘敗之後。
談判幾乎在此破裂,多虧博尚及時地把起義軍內部的一個特殊變化告訴了共和軍。瞭解到起義軍內部也設立了名為【作戰任務代表】的特殊軍官團隊後,從中找到了相似性和改造可行性的共和軍的態度有所緩和。當博尚把他道聽途說的消息添油加醋地進行了一些共和軍願意聽的改編後告知了對方時,共和軍終於同意進行下一步談判,而第二步兵師方面也很配合地在解釋詳情時給出了差不多的答覆。
總而言之,知曉彈盡糧絕的第二步兵師沒有反抗能力的共和軍最終寬宏大量地接收了這些起義軍,而起義軍沒有拒絕的餘地。這一點讓博尚尤為擔心,他害怕共和軍潛移默化地把原先的起義軍部隊完全改造成他所痛恨的【敵人】,而且共和軍已經有這麼做的徵兆了:往擴充後的起義軍各團填充共和軍的士兵和軍官就是明證。但是,既需要武器裝備又需要人力的原第二步兵師下屬各團同樣沒有辦法拒絕。
博尚定了定神,繼續向專心致志的共和軍飛行員們講授執行轟炸任務期間的要點。他對這些缺乏長期飛行經驗的飛行員們說,癱瘓敵方空中力量比單純地攻擊其他地面作戰單位更有效——一旦敵方的航空兵被嚴重削弱,屆時再攻擊失去了空中支援的地面部隊就易如反掌。
“一般來說,我們在執行戰鬥任務時可能會優先考慮消滅地面目標。”博尚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條線,充當他想象中的航空炮艇小隊的飛行路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敵軍的航空隊會對我方航空隊進行攔截……”他又在表示敵方戰線的藍線後面畫了幾個圓圈,“……那麼,敵人的攔截會影響我們執行任務的效率,而且當敵人投入足夠多的航空隊之後,我們就沒有辦法執行任務了。因此,在交戰過程中……”他畫了幾個勉強突破了敵方航空隊和地面防空火力攔截的航空炮艇符號,“——對於那些有機會執行任務的人而言,炸燬敵方的航空隊基地為下一次執行任務而減少的阻力會更多一些。”
他把手中的教鞭收起來,等待著學員們的反饋。倉庫裡的燈忽明忽暗,像極了他們漂泊不定的前程。
“有什麼疑問嗎?”
“我們應該把執行這兩種任務的航空炮艇分開使用。”坐在最前面的其中一名飛行員舉手發言,“在戰場前線支援我軍地面部隊、打擊敵軍地面部隊,和攻擊敵人的後方設施以削弱其持續戰鬥能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任務。”
“沒錯。”博尚點了點頭,但他從一開始就明白這麼做是完全不可行的,“從理論上來講,兩種意義不同的【轟炸】任務應該由不同種類的航空炮艇來執行。然而,各位也應該很清楚,我們能夠組織出的空中力量規模並不允許我們做如此細緻的分工。不然,我們應該讓偵察航空飛船去執行偵察任務……”
而不是讓同一種航空炮艇充當通用工具。
飛行員們認真地做著筆記,可博尚卻並不希望他們如此地勤奮。唉,這些沒怎麼接受過教育的傢伙是不可能理解他的,法蘭西紳士悲觀地想著。自古以來,軍隊就該由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來指揮,各種職務也該由真正稱職的人來擔任;如果說貴族的軍隊只憑血統而非能力來決定職務實屬胡鬧,讓基礎能力不足的傢伙在軍隊裡充任重要職務同樣是災難。
可他不能說這些話,不然第二天他就會失去自己在共和軍得到的一切。
“難怪俄國人還有nod兄弟會的那些激進思想到處都有市場。”博尚心裡唸叨著,“普通人總會因為自覺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而苦惱……也不看看他們自己到底有沒有配得上那份待遇的本事。”
共和軍就該直接禁止文盲參軍、禁止沒上過中學的人參軍,這樣才能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仍然為自己被迫和一群文盲打交道而苦惱的博尚因而不打算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傳授出去,他知道自己遲早是要和共和軍分道揚鑣的——前提是他們這支拼湊起來的隊伍能夠戰勝實力強悍的整合運動和聯邦軍。如果那一天真的有幸到來,他會毫不猶豫地打響第一槍、決不讓這些激進分子在巴西生根發芽。
因此,雖然聯邦軍在阿拉瓜亞河以西部署的兵力相較南線而言微不足道,共和軍仍然要求士兵們確保西線的安全。今天博尚所發現的情報證實敵軍1將在西線展開某種軍事行動——之所以用這麼模稜兩可的詞彙來描述敵人的所作所為,在於共和軍判斷敵人部署在西線的兵力不足以發起大規模進攻。博尚也不相信聯邦軍有能力僅憑西線的5000多名士兵攻破共和軍的防線,但他還是在心裡做好了應對突發情況的準備。
即便任務已經結束,博尚也還不能休息,他還有另一項工作:把必要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共和軍的飛行員們。和起義軍的飛行員相比,共和軍的飛行員在戰鬥意志和求知慾上絲毫不亞於前者,他們有時甚至會自行思考出一些聽起來可行的戰術並認真地向博尚請教。這些過於好學的學生反而讓博尚束手束腳了,一度被共和軍捧得很高的法蘭西紳士擔心自己言多必失,於是只在關鍵問題上表態,而並不打算將自己的經驗和思路完整地告訴這些新同伴們。
他是有理由為這一切而擔憂的。上個月乘著航空炮艇進入共和軍控制區的博尚充當了共和軍和起義軍之間談判的傳聲筒,從中他窺見了共和軍的真實心理。和他印象中的許多同類敵人一樣,共和軍起先要求第二步兵師完全接受改編、聽命於其政治機關的指揮,這一要求被第二步兵師當即拒絕,後者聲稱他們只聽從軍事指揮而不會服從於任何政治壓力,尤其是在類似的壓力已經間接地導致了聖保羅起義軍的慘敗之後。
談判幾乎在此破裂,多虧博尚及時地把起義軍內部的一個特殊變化告訴了共和軍。瞭解到起義軍內部也設立了名為【作戰任務代表】的特殊軍官團隊後,從中找到了相似性和改造可行性的共和軍的態度有所緩和。當博尚把他道聽途說的消息添油加醋地進行了一些共和軍願意聽的改編後告知了對方時,共和軍終於同意進行下一步談判,而第二步兵師方面也很配合地在解釋詳情時給出了差不多的答覆。
總而言之,知曉彈盡糧絕的第二步兵師沒有反抗能力的共和軍最終寬宏大量地接收了這些起義軍,而起義軍沒有拒絕的餘地。這一點讓博尚尤為擔心,他害怕共和軍潛移默化地把原先的起義軍部隊完全改造成他所痛恨的【敵人】,而且共和軍已經有這麼做的徵兆了:往擴充後的起義軍各團填充共和軍的士兵和軍官就是明證。但是,既需要武器裝備又需要人力的原第二步兵師下屬各團同樣沒有辦法拒絕。
博尚定了定神,繼續向專心致志的共和軍飛行員們講授執行轟炸任務期間的要點。他對這些缺乏長期飛行經驗的飛行員們說,癱瘓敵方空中力量比單純地攻擊其他地面作戰單位更有效——一旦敵方的航空兵被嚴重削弱,屆時再攻擊失去了空中支援的地面部隊就易如反掌。
“一般來說,我們在執行戰鬥任務時可能會優先考慮消滅地面目標。”博尚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條線,充當他想象中的航空炮艇小隊的飛行路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敵軍的航空隊會對我方航空隊進行攔截……”他又在表示敵方戰線的藍線後面畫了幾個圓圈,“……那麼,敵人的攔截會影響我們執行任務的效率,而且當敵人投入足夠多的航空隊之後,我們就沒有辦法執行任務了。因此,在交戰過程中……”他畫了幾個勉強突破了敵方航空隊和地面防空火力攔截的航空炮艇符號,“——對於那些有機會執行任務的人而言,炸燬敵方的航空隊基地為下一次執行任務而減少的阻力會更多一些。”
他把手中的教鞭收起來,等待著學員們的反饋。倉庫裡的燈忽明忽暗,像極了他們漂泊不定的前程。
“有什麼疑問嗎?”
“我們應該把執行這兩種任務的航空炮艇分開使用。”坐在最前面的其中一名飛行員舉手發言,“在戰場前線支援我軍地面部隊、打擊敵軍地面部隊,和攻擊敵人的後方設施以削弱其持續戰鬥能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任務。”
“沒錯。”博尚點了點頭,但他從一開始就明白這麼做是完全不可行的,“從理論上來講,兩種意義不同的【轟炸】任務應該由不同種類的航空炮艇來執行。然而,各位也應該很清楚,我們能夠組織出的空中力量規模並不允許我們做如此細緻的分工。不然,我們應該讓偵察航空飛船去執行偵察任務……”
而不是讓同一種航空炮艇充當通用工具。
飛行員們認真地做著筆記,可博尚卻並不希望他們如此地勤奮。唉,這些沒怎麼接受過教育的傢伙是不可能理解他的,法蘭西紳士悲觀地想著。自古以來,軍隊就該由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來指揮,各種職務也該由真正稱職的人來擔任;如果說貴族的軍隊只憑血統而非能力來決定職務實屬胡鬧,讓基礎能力不足的傢伙在軍隊裡充任重要職務同樣是災難。
可他不能說這些話,不然第二天他就會失去自己在共和軍得到的一切。
“難怪俄國人還有nod兄弟會的那些激進思想到處都有市場。”博尚心裡唸叨著,“普通人總會因為自覺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而苦惱……也不看看他們自己到底有沒有配得上那份待遇的本事。”
共和軍就該直接禁止文盲參軍、禁止沒上過中學的人參軍,這樣才能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仍然為自己被迫和一群文盲打交道而苦惱的博尚因而不打算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傳授出去,他知道自己遲早是要和共和軍分道揚鑣的——前提是他們這支拼湊起來的隊伍能夠戰勝實力強悍的整合運動和聯邦軍。如果那一天真的有幸到來,他會毫不猶豫地打響第一槍、決不讓這些激進分子在巴西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