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良 作品

第152章 兄弟鬩牆(第2頁)

 這個時候若是在當地招兵,糧食匱乏,恐引起大亂!還請陛下三思!”

 “糧食不夠?那就從中央調糧食過去,年初你等同意讓那申慧開倉濟民朕就不同意,如今這苦果來了...

 在軍隊裡吃,和平時吃救濟糧有什麼區別?參軍打仗還能為國家盡忠。”

 韋興一臉玩味地看著下面的眾臣子,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誰也沒有想到最先發生蝗災的竟然會是旱情最輕的方州。

 因為戰爭的緣故,方州本地的官員一開始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導致蝗災大面積氾濫,等官府組織人員解救的時候,整個方州一半的土地已經遭害。

 方州都督申慧提出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的方式,一開始就得到了眾大臣的支持。

 在他們看來新帝登基之後,不僅沒有暫時減輕國家賦稅,還通過大力征兵加強軍事的方式,對百姓進一步搜刮,讓各地的百姓怨言十分嚴重。

 這個時候的災情,朝廷必須想辦法解決,開倉濟民就是一個安撫人民的好方式。

 只是這遭到了韋興的反對,他認為時下正值戰爭,糧食是十分重要的物資,若是放給了百姓,一旦前線戰爭有變,那麼沒有糧食支援的軍隊絕對無法再繼續作戰。

 可惜一眾大臣們反對得十分強烈,就連親近他的派系也沒有給他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選擇了‘妥協’。

 後來他才反應過來,當他成為皇帝之後,原本他麾下的臣子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就不會選擇再與他站在一條戰線。

 在帝王之術裡,皇帝和大臣天生就是對抗者,這些人最終還是選擇了對他們自身有利的一面。

 之前讓韋興吃癟,如今前線戰敗,江州軍團實力大幅縮水,戰爭恐有不得不結束的趨勢,這讓抱著一統天下之志的韋興如何能忍。

 光是重新招募軍隊,再到戰鬥力成型,都要三五年以上的時間,若是這個時候轉變國家戰略以休養生息為主,那麼註定十年之內都無法再發動戰爭,這是韋興無法接受的。

 他和閻蒼的想法有些類似,都想趁著現在年輕的時候將所有事情做完,只是區別在於,閻蒼只是一個小小的偏將軍,他還有很多路要走,他能夠在一些時候選擇退一步。

 而韋興不一樣,他是皇帝,是最強大的晉國的統治者,是被韋家寄予厚望的天子,他不能選擇退縮,他也沒有時間選擇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