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1973 作品

第4章 觀音菩薩說的對。捨得捨得。捨去才能得到。


 舍與得:人生的智慧天平

 在浩渺無垠的人生之海上,“捨得” 宛如一座隱匿於波濤深處的智慧燈塔,散發著幽微而深邃的光芒,照亮著人們前行的漫漫征途。觀音菩薩所倡導的 “捨得捨得,捨去才能得到” 這一箴言,恰似一把開啟生活哲理之門的金色鑰匙,引領我們領悟人生的真諦與奧秘。

 “舍”,並非是一種消極的捨棄或無奈的割愛,而是一種主動的放下與豁達的釋懷。它意味著勇敢地掙脫物質慾望的重重枷鎖,不被功名利祿的浮雲所遮蔽雙眼。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往往被貪婪的漩渦所裹挾,盲目地追逐著金錢、地位和權力,誤以為這些身外之物便是人生幸福的終極歸宿。然而,真正的智者深知,過度的物質追求只會讓心靈陷入無盡的疲憊與空虛。猶如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他捨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棲身於木桶之中,以最簡單的生活方式,追尋著內心的寧靜與自由。他將對物質的需求降至最低限度,從而獲得了精神上的極大富足,能夠以超脫的視角審視世間萬物,用深邃的思想啟迪後人。這種主動捨棄物質享受的行為,並非是對生活的妥協,而是一種對更高層次精神境界的執著追求。

 “舍” 亦體現為在情感糾葛中的釋然與超脫。人生在世,難免會遭遇愛恨情仇的紛擾。親情的疏離、友情的破裂、愛情的消逝,這些情感上的傷痛常常如影隨形,讓人心如刀絞。但倘若我們一味地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無法自拔,便會讓心靈揹負上沉重的負擔,阻礙我們繼續前行的腳步。唯有學會放下過去的恩怨情仇,以寬容和諒解的心態去面對曾經的傷害,才能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解脫。就像弘一法師李叔同,他在塵世中歷經了繁華與滄桑,擁有過深厚的情感羈絆。然而,最終他選擇了捨棄世俗的一切,遁入空門,以一顆慈悲之心去化解世間的恩怨,用佛法的智慧去撫慰眾生的心靈。他的這種捨棄,並非是對情感的冷漠,而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尊重與敬畏。通過放下情感上的包袱,他在佛門中找到了內心的安寧與平靜,實現了靈魂的昇華與超越。

 而 “得”,則是 “舍” 之後的必然收穫,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回報與饋贈。當我們學會捨棄物質的誘惑時,我們得到的是內心的寧靜與淡泊。遠離了名利場的喧囂與紛爭,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生命的本真與美好。我們可以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品味一杯香茗,閱讀一本好書,與自然和知識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在傍晚的餘暉下,漫步于山間小徑,欣賞落日的壯麗與花草的芬芳,讓心靈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滋養與撫慰。這種內心的寧靜與滿足,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換取的珍貴寶藏。

 在捨棄情感的困擾後,我們收穫的是心靈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每一次情感的挫折都是一次人生的歷練,當我們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並從中汲取教訓時,我們的內心便會變得更加堅強與成熟。我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去愛與被愛,如何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平衡與和諧。這種心靈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將伴隨我們一生,成為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的有力武器。

 從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來看,“捨得” 的智慧同樣熠熠生輝。那些偉大的慈善家們,他們捨棄了鉅額的財富,將其捐贈給貧困地區的人們,用於改善教育、醫療和生活條件。他們的捨棄,換來了無數弱勢群體生活的希望與改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與尊重。這種 “得”,不僅僅是個人聲譽的提升,更是對整個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與弘揚,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也用他們的行動詮釋著 “捨得” 的深刻內涵。大禹治水,捨棄了個人的安逸與家庭的團聚,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十三年的艱辛努力,終於馴服了洪水,換來了百姓的安居樂業與社會的穩定繁榮。他捨去了小我,成就了大我,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典範。又如,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捨棄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用熱血和犧牲鑄就了新中國的基石。他們的奉獻與犧牲,換來了今天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我們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中自由地追逐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捨得” 之道,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它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更是一種精神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學會正確地把握 “舍” 與 “得” 的尺度與時機。在該舍的時候,勇敢地放下,毫不猶豫;在該得的時候,坦然地接受,心懷感恩。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 “舍” 與 “得” 的平衡中,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走向心靈的最終歸宿,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寧靜的港灣,讓生命的航船在智慧的指引下,駛向永恆的彼岸。

 捨得之間,智慧人生

 在歲月的長河中徘徊,在生活的迷宮裡探索,我們時常會面臨抉擇,而 “捨得” 這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理念,便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高懸於心靈的蒼穹,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觀音菩薩所云 “捨得捨得,捨去才能得到”,恰似晨鐘暮鼓,振聾發聵,指引著我們穿越塵世的迷霧,領悟人生真意。

 “舍”,是一場與自我內心貪慾的艱難較量,是對物質世界繁華表象的毅然超脫。當今社會,物慾如洶湧潮水,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人們的心靈防線。人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認為擁有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力,便能收穫幸福與滿足。於是,在這無休無止的追逐中,靈魂漸漸被沉重的物質枷鎖禁錮,變得疲憊不堪、迷失方向。然而,真正領悟 “舍” 之真諦者,能於這喧囂塵世中,保持一份清醒與冷靜。他們明白,物質的堆砌不過是虛幻的表象,唯有內心的富足才是永恆的追求。正如梭羅,他遠離城市的繁華與喧囂,獨自來到瓦爾登湖,搭建起一座簡陋的小木屋,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他捨棄了物質的奢華,卻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在對內心世界的深度探尋中,收穫了無盡的創作靈感與精神啟迪。他用行動告訴世人,“舍” 並非是對生活的逃避,而是對生命本質的迴歸,是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為心靈尋得一片寧靜港灣的勇敢抉擇。

 “舍” 也是一種對情感執念的優雅釋懷,是在人際關係迷宮中找到出口的智慧之舉。人生之路,佈滿了情感的荊棘與繁花。親情的矛盾、友情的背叛、愛情的傷痛,這些情感的波瀾常常使我們陷入痛苦的泥沼,難以自拔。但執著於過去的情感糾葛,只會讓心靈揹負沉重的負擔,如同揹著巨石前行,步履維艱。學會 “舍”,便是學會以寬容之心包容他人的過錯,以豁達之情放下曾經的傷害。如同泰戈爾詩中所云:“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放下情感的執念,我們才能抬起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迎接新的人生風景。在這一舍一放之間,心靈得到了治癒,情感變得更加堅韌而成熟,如同經歷風雨洗禮後的花朵,愈發嬌豔動人。

 而在 “舍” 之後,那悄然降臨的 “得”,宛如春日裡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滿了生機與希望。當我們掙脫物質的束縛,內心便會被一種寧靜與淡泊所充盈。不再被金錢的數字所困擾,不再為名利的得失而焦慮,我們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欣賞生活中的點滴美好。清晨,聆聽鳥兒的歡歌,感受微風的輕撫;夜晚,仰望星空的浩瀚,思索宇宙的奧秘。這種對生活本真的細膩感知,是 “舍” 給予我們最珍貴的饋贈。在簡單而純粹的生活中,我們發現,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幻影,它就隱藏在每一個平凡的瞬間,等待著我們用心去發現、去品味。

 於情感的釋懷之後,我們收穫的是心靈的成長與人格的昇華。每一次從情感的傷痛中走出,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旅程。我們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挫折面前堅強不屈。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包容、更加善良,能夠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痛苦,以慈悲心去關愛世間的眾生。這種心靈的蛻變,使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能夠以更加從容自信的姿態翩翩起舞,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從社會的宏觀視野審視,“捨得” 更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那些心懷大愛的企業家們,捨棄了個人的鉅額財富,投身於公益事業。他們援建希望小學,為貧困地區的孩子送去知識的曙光;他們設立醫療基金,為病痛中的患者點燃希望的火種;他們關注環保事業,為地球家園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的 “舍”,換來了無數弱勢群體生活的改善,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敬仰與讚譽。這種 “得”,不僅僅屬於個人,更屬於整個社會。它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激發著人們內心的善良與愛心,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回顧歷史的長河,無數先賢聖哲用他們的生命歷程為我們演繹了 “捨得” 的壯麗篇章。古有愚公,為了移走阻擋家門的大山,捨棄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安逸生活,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感動天地,實現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壯舉。他捨去了眼前的私利,得到的是千古傳頌的美名與子孫後代的福澤。今有眾多無名英雄,他們捨棄了個人的舒適與安全,在抗疫一線與病魔頑強戰鬥,在抗洪救災中守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 “舍小家,為大家” 的高尚情懷,在舍與得之間,彰顯出人性的光輝與偉大。

 “捨得”,這一蘊含著無窮智慧的人生哲學,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幸福與成功的大門。在人生的旅途中,讓我們懷揣著這把鑰匙,在該舍之時,毫不猶豫地放下;在應得之際,心懷感恩地接納。如此,方能在捨得之間,書寫出屬於自己的智慧人生篇章,奏響一曲和諧美妙的生命旋律,讓心靈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悟捨得之諦,品人生真味

 在人生的廣袤天地裡,我們仿若行者,在時光的阡陌中匆匆跋涉,探尋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 “捨得”,這一由觀音菩薩點化世人的智慧箴言,恰似一盞明燈,穿透塵世的重重迷霧,照亮我們前行的心路,引領我們去體悟人生那深邃而幽微的真味。

 “舍”,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對自我的深度審視與心靈的勇敢叩問,是對物質與慾望的理性抉擇與超脫。置身於現代社會的繁華盛景之中,我們仿若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漩渦,周圍充斥著琳琅滿目的誘惑 —— 金錢的閃耀光芒、地位的尊崇榮耀、權力的誘人魅力,它們如同一波波洶湧的潮水,不斷衝擊著我們內心的堤壩,試圖將我們淹沒在無盡的貪婪與渴望之中。在這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裡,許多人在追逐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誤將這些外在的裝飾視為生命的終極目標,陷入了一種永無止境的疲於奔命。他們不斷地索取、積累,卻未曾意識到,在這一過程中,心靈的空間被逐漸擠佔,變得愈發狹隘和荒蕪。

 然而,真正深諳 “舍” 之要義的人,能夠以一種超凡的清醒和定力,在這喧囂的塵世中堅守內心的寧靜與純淨。他們明白,物質的堆砌不過是過眼雲煙,無法真正填滿靈魂的空虛。就如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中,卻能安然自得,不改其樂。他捨棄了對物質享受的追逐,將目光轉向內心世界的修煉與提升,在簡單質樸的生活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這種捨棄,並非是一種消極的退縮,而是一種積極的迴歸 —— 迴歸到生命的本真,迴歸到對精神富足的不懈追求。它是一種掙脫物慾枷鎖的豪邁之舉,讓心靈得以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去探尋那些更為深邃、更為高遠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