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觀音菩薩說的對。捨得捨得。捨去才能得到。(第3頁)
“捨得”,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智慧,如同一把萬能鑰匙,開啟著人生的一道道幸福之門、成功之門與成長之門。它教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時刻審視自己與物質、情感、精神世界的關係,在該舍之時果斷捨棄,在應得之際欣然接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捨得的循環往復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實現從平凡走向卓越、從狹隘走向寬廣、從迷茫走向覺醒的華麗轉身,最終在人生的畫卷上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富有深度與內涵的壯美篇章。
捨得:塵世中的智慧天平
於茫茫塵世的喧囂與紛擾中,“捨得” 仿若一座隱匿於心靈幽深處的智慧天平,其兩端承載著人生的諸般境遇與抉擇,而觀音菩薩所宣示的 “捨得捨得,捨去才能得到”,恰似那敲響在靈魂耳畔的暮鼓晨鐘,引領我們探尋這一古老智慧的深邃奧義,以達內心的澄澈與安寧,實現生命的昇華與超越。
“舍”,初涉此境,是對物質財富的一次審慎梳理與淡然超脫。當現代文明的滾滾車輪裹挾著消費主義的浪潮洶湧而來,人們仿若置身於一座金碧輝煌卻又迷離恍惚的物質迷宮。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琳琅滿目的商品充斥著每一寸商業空間,廣告的喧囂聲浪無孔不入,不斷撩撥著人們內心深處那根名為 “慾望” 的琴絃。在這股物慾洪流的衝擊之下,眾多靈魂被捲入其中,難以自拔。他們錯將物質的堆砌等同於幸福的構築,為追求更多的金錢、房產、奢侈品而疲於奔命,陷入一種永無止境的貪婪循環。然而,真正領悟 “舍” 之真諦者,卻能於這繁華迷障中,秉持一份清醒與自持。他們仿若一位位心靈的智者,以一種寧靜致遠的目光審視著周遭的物質世界,只取所需,不被過多的身外之物所累。如比爾?蓋茨,這位在商業世界中締造了微軟傳奇的巨擘,在積累了鉅額財富之後,並未被金錢的魔力所禁錮。他毅然決然地投身於慈善事業,將大量的財富 “舍” 去,用於改善全球醫療衛生條件、推動教育公平發展等偉大事業。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 “舍” 並非是對物質的唾棄,而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抉擇。通過捨棄部分財富,他不僅減輕了物質對心靈的負累,更在全球範圍內贏得了尊重與讚譽,收穫了精神層面的巨大滿足與成就感。這種物質層面的 “舍”,宛如一場心靈的減負之旅,讓靈魂得以掙脫物慾的枷鎖,在更為廣闊的精神蒼穹中自由翱翔,去追尋那些超越物質表象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舍”,再探其幽,是情感世界裡的一場自我救贖與心靈破冰之旅。人生恰似一艘在情感海洋中航行的帆船,時而風平浪靜,盡享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歡暢與愛情的甜蜜;時而驚濤駭浪,飽受親情的疏離、友情的背叛與愛情的傷痛。在這些情感的狂風暴雨面前,許多人往往選擇緊緊抱住過去的情感殘垣,或是沉浸在對往昔美好時光的無盡追憶之中,或是深陷於因情感傷害而帶來的痛苦泥沼無法脫身。他們讓這些負面的情感糾葛如同堅韌的藤蔓,緊緊纏繞著自己的心靈,使之逐漸失去生機與活力。而那些深諳 “舍” 之妙義的人,卻能以一顆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情感的波瀾起伏。他們深知,情感如同生命的河流,有奔騰洶湧之時,亦有舒緩平靜之刻,當一段情感關係已然成為心靈的沉重羈絆,勇敢地放手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恰似民國才女林徽因,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情感糾葛時,她以一種優雅而理智的姿態,妥善處理著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等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她沒有讓情感的漩渦將自己吞噬,而是在尊重他人情感的同時,堅守自己內心的選擇,適時地 “舍” 去那些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困擾的情感枝蔓。通過這種情感上的捨棄,她為自己的心靈騰出了一片寧靜的天地,得以專注於建築藝術與文學創作領域,在專業成就上綻放出絢爛的光彩。這種情感層面的 “舍”,是一次心靈的深度洗禮,是為了讓情感的河流能夠更加順暢地流淌,使心靈在經歷情感的磨礪之後,愈發堅韌、愈發懂得珍惜與感恩,從而在未來的情感旅程中收穫更為真摯、深厚且持久的情感關係。
“舍”,終至其深,是精神領域中對自我執念的一場英勇突圍與靈魂昇華之戰。在人類思維的廣袤天地裡,自我執念常常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將我們的心靈囚禁其中。它表現為對個人觀點的過度偏執、對名利地位的狂熱追逐以及對既定思維模式的頑固堅守。許多人在這一精神囚籠中徘徊不前,無法突破自我的侷限,難以領略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然而,那些真正領悟 “捨得” 至高境界的人,卻能如破繭之蝶,奮力掙脫自我執念的束縛。他們以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接納世間萬物的多元性,以一種空靈澄澈的心境去洞察宇宙人生的深邃奧秘。猶如禪宗六祖惠能,他不拘泥於傳統佛教經典的文字表象,大膽突破既有修行法門的束縛,提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的頓悟法門。他捨棄了對形式化宗教儀式與繁瑣教義的執著,以一種更為直接、更為純粹的方式去探尋佛法的真諦。在這一過程中,他實現了精神境界的巨大飛躍,不僅自身成為一代宗師,更對中國佛教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精神層面的 “舍”,是一場靈魂向著無限自由與智慧境界的豪邁進軍,它使我們能夠超越個體的狹隘視角,與宇宙的宏大精神融為一體,從而在精神的浩瀚星空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同時也為他人在精神探索的旅程中提供指引與啟迪。
當我們在物質、情感與精神這三重人生維度上,堅定而智慧地踐行 “舍” 之理念時,“得” 便如同春日裡悄然萌發的新芽,破土而出,展現出生命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可能。於物質的捨棄之後,我們所 “得” 的是一種簡約而不失豐盈的生活品質。擺脫了物質的過度羈絆,我們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加簡潔有序,時間與精力得以重新分配。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閒暇時光,漫步於清晨的公園小徑,聆聽鳥兒的歡歌,感受微風的輕撫,體悟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或是在靜謐的午後,泡上一杯香茗,沉浸於一本好書的世界裡,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展開一場心靈的對話,汲取知識的滋養,豐富內心的精神家園;亦或是投身於公益活動之中,用自己的雙手去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人們,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收穫他人的感激與社會的認可,這種因舍而得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絕非物質財富所能給予。它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寧靜與喜悅,是生命在迴歸本真之後所綻放出的純粹光芒。
在情感的捨得之間,我們收穫的是一份歷經風雨洗禮後的心靈成熟與人際關係的和諧美滿。當我們學會放下過去情感中的恩怨情仇,以一顆平和寬容的心去重新面對身邊的人時,我們會發現,親情變得更加醇厚濃郁,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支持成為我們心靈最堅實的後盾;友情變得更加真摯純粹,真正的朋友在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攜手共進,共同書寫人生的精彩篇章;愛情變得更加深沉持久,在相互包容與成長的過程中,兩顆心緊緊相依,共同抵禦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同時,每一次情感的捨棄與重生,都如同一次心靈的淬火錘鍊,使我們的內心更加堅強勇敢,更加富有同理心與同情心。我們能夠更加敏銳地感知他人的喜怒哀樂,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給予溫暖與安慰。這種情感層面的 “得”,是生命在情感旅程中的珍貴饋贈,它使我們的心靈不再孤獨漂泊,而是在愛的港灣中找到棲息之所,讓我們的人生因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從精神境界的昇華來看,對自我執念的捨棄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無限智慧與創造力的大門。當我們不再被狹隘的自我觀念所束縛,能夠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世間萬物的多元性與變化性時,我們的思維視野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們能夠跨越文化、地域、學科等諸多界限,在不同的思想碰撞與交融中,激發靈感的火花,創造出獨具個性與價值的精神成果。在面對人生的困境與挑戰時,我們不再侷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與應對策略,而是能夠從更高的維度、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問題,洞察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從而制定出更為靈活、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精神層面的 “得”,使我們的生命在精神追求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向著更高的智慧巔峰攀登。我們成為了思想的先驅者、文化的傳承者與創新者,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刻印記,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首歷史的長河,無數仁人志士以其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 “捨得” 的智慧真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這些聖賢們在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與磨難時,並未被困境所擊垮,而是毅然捨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功名利祿的世俗追求以及個人榮辱的狹隘計較。他們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在苦難中砥礪前行,將個人的不幸轉化為對人生、對社會、對宇宙的深刻思考與感悟,從而創作出一部部流傳千古的文化經典,實現了個人生命價值在歷史長河中的永恆昇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眾多平凡而偉大的身影在默默踐行著 “捨得” 的理念。那些長期紮根於偏遠山區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捨棄了城市的繁華與舒適,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奉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他們在簡陋的教學環境中,辛勤耕耘,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為山區的教育事業撐起了一片希望的藍天。他們雖然失去了物質層面的優厚待遇,但卻收穫了學生們的敬愛、家長們的感激以及社會各界的尊重與讚譽。他們在 “舍” 與 “得” 之間,書寫出了一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
“捨得”,這一蘊含著無窮智慧與哲理的人生理念,如同一盞高懸於命運蒼穹之上的明燈,始終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教導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要以一種審慎而果敢的態度去權衡利弊,在該舍之時毫不猶豫地放下,在應得之際心懷感恩地接納。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這充滿變數與挑戰的塵世之中,始終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寧靜,實現生命從平凡走向卓越、從狹隘走向寬廣、從有限走向無限的華麗轉身,最終在人生的宏偉畫卷上,繪就出一幅色彩斑斕、意境深遠且富有深刻內涵的壯麗圖景,讓生命在捨得的智慧光輝中熠熠生輝,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