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1973 作品

第13章 人世那有聖人,都是為了錢。人世那恩得啊吃人東西要還的(第3頁)

 在家庭的微觀世界裡,父母傾其所有養育子女,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無盡的心血。他們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識字、學習才藝,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這是一種最純粹、最無私的給予,然而,在這背後,又何嘗不蘊含著一種對未來回報的期待?當父母年邁體弱,他們希望子女能夠陪伴在側,給予物質上的贍養和精神上的慰藉,這便是家庭倫理中的“吃人東西要還”。而子女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著父母的關愛、師長的教誨、朋友的幫助,這些恩情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他們生命中的寶貴財富。那些懂得感恩的子女,會在成年後努力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會在學有所成後回饋師長的教導之情,會在朋友有難時伸出援助之手,以償還曾經所接受的善意與幫助。但也有一些人,在追逐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忘卻了這些恩情,將家庭的溫暖、友情的珍貴拋諸腦後,成為了逐利路上的孤獨行者。

 在宗教與文化的領域,眾多教義與理念也在探討著逐利與感恩的關係。佛教倡導慈悲為懷、因果報應,勸誡人們莫要被貪婪的慾望所矇蔽,要懂得感恩世間萬物的饋贈,以善因種善果。基督教宣揚愛與奉獻,認為財富是上帝的恩賜,人們應心懷感恩地使用它,去幫助他人,而非一味地索取與囤積。這些宗教思想雖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與精神寄託,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對於逐利行為的反思與對感恩品德的崇尚。它們試圖引導人們在塵世的喧囂中,尋找到心靈的寧靜與道德的平衡,讓人們明白,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可忽視精神世界的富足與感恩之心的培育。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逐利與感恩的平衡並非易事。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繁榮,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誘惑與壓力。消費主義的浪潮洶湧而來,各種廣告與媒體不斷向人們灌輸著物質至上的觀念,刺激著人們的慾望,讓人們陷入了對金錢與財富的無盡追逐之中。在這種環境下,感恩之心往往容易被忽視,被掩埋在對物質利益的渴望之下。人們開始計較得失,衡量付出與回報的比例,甚至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違背道德與倫理。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製假售假、汙染環境、剝削員工;一些個人為了獲取財富,不惜背叛朋友、欺騙親人、破壞社會公序良俗。這種種行為,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讓人們在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漸漸迷失了自我。

 但我們不應就此沉淪於這逐利的黑暗深淵,而忘卻感恩的光輝。儘管人世間難有聖人般的完美與無私,但我們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尋找逐利與感恩的平衡。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尊重他人的權益,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與法律法規;在接受他人幫助與饋贈時,心懷感恩,銘記恩情,並在合適的時候予以回報。家庭中,多一份對親人的關愛與感恩,讓家庭成為溫暖的港灣而非利益的戰場;職場上,多一份對同事與合作伙伴的尊重與感激,讓工作成為實現自我價值與創造社會財富的平臺而非勾心鬥角的修羅場;社會里,多一份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幫助,讓感恩與善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人間或許沒有聖人,但我們可以用逐利的雙手去創造財富,用感恩的心靈去溫暖世界。在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旅程中,讓我們在利益的浪潮中堅守感恩的礁石,使人性的光輝在逐利與感恩的糾葛中綻放出最為絢爛的光彩,書寫屬於自己的有溫度、有深度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