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若無其事(第2頁)
方才甜水衚衕遇見的那幾人,好像就是要去崇陽觀求仙緣。
道家法統繁多,只說外丹派和內丹派,在金丹境一層,就出現了一道分水嶺,金丹之下,外丹得勢,篤信飛煉黃白、服食成仙的道士們,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往往破境神速。而金丹之上,外丹雖說不至於變成雞肋,卻也並不如何重要了,不過事有例外,青冥天下那邊,外丹一道,也有幾條法脈,是可以直指飛昇的。桐葉洲那邊,陸雍的青虎宮,就屬於典型的道家外丹一脈。
顧璨說道:“剛見過,隨便聊了幾句,裡邊的觀主,好像是位金丹地仙,膽子不小,竟敢自稱道號回祿。”
陳平安一笑置之。
顧靈驗輕聲說道:“又不是青冥天下,道號唯一,不可擅取,獨一份的,搞得跟合道之路似的金貴無比。浩然天下這邊,譜牒修士之外,道號還不是隨便取。”
陳平安點點頭。
顧璨便不再言說此事,轉移話題問道:“要不要我以三山符走趟真武山,把劉羨陽喊過來?”
陳平安點頭說道:“那你速去速回,我就偷個懶,在這裡等著你們。”
劉羨陽曾經掀過陸沉的算命攤子,還叫囂著見一次打一次。
以前是不知道那位蓮花冠道士的身份,所以不慫,如今即便知道了是陸沉,劉羨陽依舊絲毫不怵。
陳平安在顧璨走後,便從袖中摸出一張符籙,化做一道流彩,飛快掠出宅子,符籙落地之時,便是一位中年道人吳鏑,已經身在崇陽觀牆外。
主要是擔心顧璨無意間牽扯到了某種因果,陳平安需要一探究竟,親眼看過才能放心。
況且還在那條甜水衚衕內遇到那撥“山腳”人,陳平安覺得此事可大可小,按照習慣,還是想要眼見為實。
顧靈驗只是假裝不知緣由。
家鄉蠻荒,自然是沒有規矩的,但是並不缺豪情。因為缺了算計,那種生死莫逆的交情,說不定要比浩然更多。
可是像顧璨和陳平安這般的關係,她還是第一次見著。
老嫗幾個馬氏舊人,還在揣測那位儒衫青年的身份。
雖說被安排了去處,多半以後就要跟隨那個年輕人混口飯吃了,可只要不是跟隨陳先生去落魄山,都行!
顧璨臨走之前,看了眼黃烈。
我在的時候,你已經拿某人“敲打”過我兩次了。當我不在的時候,如果你還敢如此行事,當天收你入門擔任供奉、結果當天就清理門戶,這種事情,別人做不出來,我顧璨可以做得很隨意。
黃烈似乎心虛,趕忙點頭致意。放心,絕對不會再給顧宗主誤會的機會!
崇陽觀內,風景靜謐。夕陽裡,霞赭水成箋,紋若符文,池中魚宛若置身一部道書中,可食神仙字。
有獨鳥衝波去,浮光掠影。
走來一個長髯飄飄的老道士,原來是此地主人的程逢玄察覺到觀內的異樣,老道掐指一算,因果不明,一團亂麻,暫時難言吉凶,便中斷道門課業,走出簡陋茅屋,老道人腳踩四方步,極有威嚴。
眼中所見,是個臨水賞景的中年道士。就不知是同行,還是同道了。
老道人一時間也不吃不準對方的意圖,要說道觀常年關門,在這京城之內,就沒什麼串門的朋友,也無來此燒香的善男信女。
所以對方要麼是不請自來的翻牆而入,要麼就是……真有神術的有道之士,能縮地脈,千里山川,目前宛然。
程逢玄打量了一番,有個猜測,笑問道:“可是在那永嘉縣孩兒巷擺攤的吳道長,吳神卦?”
光憑對方裝束,分辨不出隸屬於山上哪條道脈法統。
陳平安笑著點頭,開門見山道:“貧道吳鏑,並無道號。方才聽朋友說起,程觀主的道號是那回祿?貧道在此討生活多日,數次路過貴觀,只因不敢叨擾,故而未曾登門,等到今日聽說朋友提及程真人,言語中對觀主多是仰慕,生怕錯過一位得道前輩,所以貧道才會斗膽來此一敘。”
程逢玄撫須而笑,促狹道:“自封的道號,豈能當真,吳道友可別是被嚇到了吧,還是將貧道當作歹人,打算去跟縣衙討賞?”
陳平安說道:“觀主說笑了。”
程逢玄也懶得與此人兜圈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好光陰終究有限,不該消磨在這類虛與委蛇中,便徑直說道:“明人不說暗話,敢問吳道友是來此探幽賞景,還是切磋道學,掂量貧道的斤兩?”
若說同行是冤家,可他在這崇陽觀內深居簡出,專心煉丹,收了倆徒弟,與世無爭。與這擺攤掙錢的道友,井水不犯河水,沒道理犯衝才對。
陳平安微笑道:“冒昧相問,程觀主所在師門祖上,是否出身樓觀派一脈?”
程逢玄默然片刻,喟然長嘆一聲,露出些許感傷神色,“不曾想吳道友還知曉這等上古舊事,實不相瞞,貧道確實出自樓觀派旁支,只是並非正統,同源不同流,源頭之水早已枯竭,貧道所屬這條支脈也是現如今這般慘淡光景了。”
上古歲月,真人輩出,當時浩然天下的道家,曾有以樓觀派最高、東華派最大的說法。
而樓觀派這條道家法統,除了擅長天文躔度,精通風角鳥占卜術,於煉丹一道,也是極其在行。否則也站不住“最高”。
陳平安確認對方所言不虛之後,有些無奈,原來這條如魚伏底的隱藏脈絡,不在顧璨身上,而在己身。
東海觀道觀的老觀主,那位碧霄洞主,他對樓觀派一脈的桐葉洲金頂觀,便暗中多有照拂,甚至點名要求落魄山和姜尚真不許對那個邵淵然出手。老觀主當年贈送落魄山四分之一的藕花福地,是要還債?需要先在這崇陽觀內償還一筆利息?不知先前那三人,往上追溯,誰又不會不會牽扯到樓觀派諸脈的某位老祖師?
陳平安斟酌片刻,開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既然靖師願意以誠待人,貧道也不好故弄玄虛,該有一個投桃報李的‘實不相瞞’,貧道年少時曾經雲遊四方,早年在那桐葉洲,機緣巧合之下,在北方一處某地,與樓觀派某脈祖師傳下的法統,有一份不淺的緣法,宛如栽種,該是在此花開,瓜熟蒂落了。”
程逢玄略帶疑惑哦了一聲,顯然是將信將疑,不敢全信,真有這等天上掉下來的好事?
陳平安繼續說道:“貧道在這玉宣國京城內,事情已了,馬上就要繼續遠遊別地。永嘉縣竹竿衚衕那邊,有一座以訛傳訛的‘鬼宅’,門口懸有一株艾草,觀主去到那邊,望氣一見便知。宅子主人叫薛如意,她雖是鬼物之姿,卻是一心慕道,神光清靈。貧道在此地借住數月之久,與她關係匪淺,以道友互稱。她與神號大纛的西嶽佟山君,頗有私誼,正是沾她的光,貧道才有幸在宅子裡邊見過佟神君一面。程觀主在煉丹之餘,可以抽空過去一敘,就說與吳鏑是道上舊友。”
程逢玄故作鎮靜,心中嘖嘖稱奇,眼前道友,福緣深厚吶,竟然能夠與那尊佟神君都有一面之緣?
這種事,尤其是在西嶽地界,可不敢胡說八道,往自己臉上隨便貼金的,否則真不怕挨雷劈?
實則程逢玄驚奇之餘,更有驚嚇……只因為他最重要的一爐丹藥,原本預定在今年端午節的正午時分開爐燒煉,在祖傳丹書上邊名為“午時魚”,一爐丹藥只要功成,不多不少,只有兩顆,缺一不成,多了更是不成,兩顆丹剛好分陰陽。但是老道人卻對此毫無把握,只因為缺了一份最重要的藥材,哪怕他已經殫精竭慮,選址崇陽觀作為一座鼎爐,再尋見了一副“正午聯”作為壓勝之物,可仍然缺了一味至關重要的煉丹之物,導致丹爐生火卻無法做到丹書上形容的那種“走水”!若能燃燒一株仙家艾草,宛如蒸籠起火,燻灸搬運至觀內凝聚多年的水運?豈不是……天公作美?!老道人之所以沒有面露喜色,就在於暫時不知那鬼宅門口的艾草,品秩如何?燃燒後火力大小?
老道人愈發驚疑不定,今日與這道士吳鏑相見,難道真是玄之又玄的道緣使然?真應了對方那句話,理當開花結果,瓜熟蒂落?
而陳平安的本意,是先幫著這位觀主和薛如意牽線搭橋,讓雙方相互間有個照應,結一份香火緣。以後崇陽觀真有什麼難處,也能通過薛如意或是佟文暢,陳平安再來權衡,要不要幫忙,以及如何幫忙。
陳平安同樣吃驚不小,看似隨口問道:“貧道曾見一外鄉貧寒少年,名為白雲,他與爺爺曾經一路售賣春牛圖,路過攤子,貧道便幫他起了一卦,是個有山上緣法的少年,不知靖師是否見過此人?”
程逢玄搖搖頭,“貧道足不出戶,未曾見過這位少年。”
只是老道人很快補了一句,“貧道那兩位徒弟,偶爾去往市井購物,說不定見過此人。”
陳平安神色如常,微笑道:“貧道本以為這樁仙家緣法,會落在程觀主和崇陽觀身上,如今看來,則未必了。”
這就境界高的好處了,旁人心中密語響動如雷。
那棵懸在門口的艾草,先前是陸沉贈送給薛如意的,免得陳平安跟馬苦玄一戰,動靜過大,不小心傷及她身為鬼物的魂魄。
而陸沉此次趕來浩然,所忙正事,是尋找那條“神仙難釣”的“午時魚”,也就是後來的少年寧吉,如今陳平安的嫡傳弟子。
是不是按照“原先”的脈絡,沒有被陸沉和陳平安發現蹤跡的寧吉,會進入這座崇陽觀,少年得到程逢玄的青睞,拜他為師,一步一步,最終走上修道之路?
陳平安啞然失笑。這算不算是自己半道截胡,搶了對方的得意弟子?
陸沉是早就算到了這一層,要以那棵艾草作為補償,間接幫助老道人煉丹圓滿?了結一樁因果?
看來下次遊歷中土神洲,除了龍虎山天師府,有機會的話,還要再去一趟中土陸氏借書看書了。
陳平安笑道:“就不妨礙觀主待客了。”
老道人疑惑道:“道友何來此說?”
道門之人,最是講究一個“收神”,不會輕易散出神識,相傳唯有那種步入天人感應境地的道門神人,才可以不動神,卻通神,能夠感知身外天地間的纖毫變化。
這個時候,一個身材高大卻面有菜色的少年道童,快步跑來水邊,打了個稽首,氣喘吁吁道:“靖師,又有客登門。”
程逢玄笑著讚歎一句,“吳道友真是未卜先知。”
約莫是察覺到這位世外高人吳道長的玩味眼神,老道人便有些慚愧,自家道觀內的飯菜,平日裡確實油水不足。
老道士喜好清淨,煉丹也最怕紅塵侵擾,道觀一年到頭無異於關門謝客,不能偷不能搶,又不肯坑蒙拐騙,沒點偏門財,哪來的多餘銀子,何況修道本就艱難,豈是什麼享福事。這倆徒弟,雖說他們資質尋常,算不得什麼天才,可程逢玄既然收了他們作記名弟子,除了順著自家緣法之外,對他們還是寄予厚望的,不單單是道觀缺倆燒火道童、灑掃雜役那麼簡單,老道人還是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各憑道力重振師門,只不過山中修道之人,煉取外丹和服食之法,一貫是師承秘授的口耳相傳,故而選擇徒弟、傳道授術極其嚴格隱秘,有些道脈,甚至會有那必須一脈單傳的祖訓。鉛汞鼎中燒,煉成無價珠。只要修煉出一顆金丹,俗子服之可以益壽延年,仙師服用就可長生久視,常駐人間。所以那一爐子丹藥,果真成了,恰好兩顆,宋巨川和鐘山,便是人手一顆的福緣,至於程逢玄自己,早已內結金丹,便無需外物增長道行了。
那吳鏑好似看出老道人的窘態和鐘山的拘謹,淡然笑道:“清貧處世,厚道為人,所以我們道士才會自稱貧道。”
老道人撫須而笑,此言至理。
鐘山聽得大開眼界,原來咱們道士的“窮”,也是有大道理可講的?
吳道長看那高瘦道童,微笑道:“世俗有錢無錢在金銀,我輩有道無道卻在心。入山不易,修道更難。吃點苦不算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然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乃修道得道的題中之義,欲想仙人的逍遙,必先捱過凡俗的苦頭。這位小道友,既然已經身在觀內修行,尋見了明師,莫要入了寶山卻空手而返,你們切記心無雜念,虔誠向道,不可怨天尤人,連累身心踟躕不前,要相信自有機緣在前等著你們。”
鐘山到底不比宋師兄口齒伶俐,不善言辭,就只是規規矩矩打了個稽首,由衷謝過這位陌生道長的寄語和教誨。
陳平安伸手輕拍少年肩膀,微笑道:“修道辛苦,再接再厲。”
程逢玄本想帶著這位吳道長去自家煉丹處一看,不料對方直接來了一句“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老道人聽聞此說,一時語噎。與先前那儒衫青年的一句“釣者之恭”,確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陳平安再與那位“靖師”觀主客套一句,“清淨寡慾,與物無競,真人精神。”
隨後他便告辭離去,滿臉笑容的老觀主也沒有挽留,只是心中暗暗下定主意,要去那座“鬼宅”碰碰運氣,瞧瞧那艾草到底品相如何。
路上陳平安剛好與那撥人再次擦肩而過。
道士吳鏑的四方步,走得半點不比老觀主差了。
瞧見了那位仙風道骨的老道人,矮小漢子確認身份後,拿出一份掌門親筆手書的密信,低頭雙手奉上,“姚家山高祝,奉掌門之命,帶寶樹、洪圖來此覲見程真人。”
程逢玄接過書信,當場揭開,看過內容,抬頭看了眼那個叫寶樹的年輕女子,老道人點頭道:“確是可造之材,以後她就留在觀內隨貧道修行,三年五載都是無妨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道士心情大好,其實說是樓觀派一脈的旁支法統,錯沒也錯,就跟某個鄉野百姓說那幾百年前自己姓氏出過皇帝差不多吧。
只是冥冥之中,他覺得此次丹成的契機,真就在那吳道長所謂的一棵艾草之上。
年少無知,曾言口出狂言,誰閒如老子,本是神仙種,不肯作神仙。
如今修道小成,丹成有望,誰狂如貧道,煉丹已功成,不肯服金丹。
程逢玄讓更為心思活絡的徒弟宋巨川,領著高祝三人去觀內住下。
當年從中土雲遊至寶瓶洲,老道人從北往南一路遊歷,期間停步,與那姚家山的當代掌門,聊得還算投緣。姚家山歷史上出過一位金丹劍仙的開山祖師,只是立了門派之後,一代不如一代,如今掌門姚國珍,只是位洞府境練氣士,更非劍修。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良材美玉,估摸著是姚國珍自認難傳真法,擔心耽誤了那女子的修道前程,就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思?哈哈,貧道倒也有這份成人之美的心思。
就當是修行路上,與那姚家山結一樁善緣好了。
以後等到宋巨川和鐘山出師了,外出歷練途中,也有個落腳地。
玉宣國京城此地,門臉極小卻別有洞天的道觀,曾名煉丹觀,改名崇陽觀。
今年觀主,舊時建觀人,若是同在一觀修道,如何分得清誰是主人誰是客?
鐘山陪著師父散步,想起一事,鼓起勇氣小聲說道:“靖師,我認識個朋友,他身世貧寒,是外鄉人,逃難到了京城這邊,與爺爺相依為命,認得藥材,還能繪製春牛圖,會些磚瓦匠活計,他很能吃苦的,弟子就想與師父打個商量,能不能讓他來咱們道觀打雜,當個常住道人?”
老道士隨口問道:“你那朋友,姓甚名甚?”
鐘山說道:“白雲。”
老道人想了想,有了主意,嘴上卻是說道:“鐘山,你覺得咱們道觀伙食如何?”
鐘山老老實實說道:“還可以的。”
油水確實不多,總歸是頓頓吃飽飯。
至於宋師兄私底下的某些埋怨,就不與師父說了,免得比較記仇的師父揪著不放,到時候師父罵師兄,師兄回頭打自己,虧的,不還是自己。
老道人撫須笑道:“只要你那叫白雲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打雜不收工錢,保證他一日三餐飯菜管夠。他若是答應,就來這邊幫忙,先當個短工,為師再觀察他幾天,如果果真性情淳樸,讓他當個常住道士也不難,可若是覺得掙不著錢,便不願咱們崇陽觀,那就算了。”
鐘山默默記下,面露喜色。估計是自家道觀老舊,處處需要修補,宋師兄幫自己琢磨出來的那個理由,那句“會些磚瓦匠活計”,立了功,說服了師父。
千氣萬象盤迴處,古來仙真創此亭。
亭外有一塊巨石,頂部如被利器削成平臺。
石臺上坐定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道人,一臉虯髯,肌膚泛著羊脂玉般的瑩彩,似乎正在行氣吐納,雙鼻垂掛兩條白煙,宛如白蛇掛壁,身邊水霧濛濛,道人驀然睜開眼後,雙眸精光四射,好不駭人。
魁梧道士攤開手心,觀看紋路,分寸辨山嶽,斗升觀四溟。既是掌觀山河人物,關鍵是還可同時望氣。
命理冥冥中,人事新如舊,長疑未到處,一一似曾經。
亭內有一雙少年少女端坐,雙方容貌之佳,見之忘俗。
那龍鬚劉海的俊美少年,面如冠玉,劍眉星目,此刻橫一把長劍在膝,可以入書,當那才子,或是少年俠士。
旁有少女妖且麗,姿容之美,讓人詞窮。
他們見此景象也不奇怪,這個剛認還不到一年的師父,曾隨一位不知姓名的古時異人學鎖鼻術。
只是他們都磕過頭,拜師學藝了,至今卻不知師父的名字、師門,這是山上神仙們獨有的古怪規矩麼?
而且師父只說是尊奉師門之命,要去大驪西北鄠州度一個天生仙根的人,帶回山中,異日定可光大門派。
作為收徒禮,這位道人曾經分別送給他們一件禮物,分別是一長一短兩把劍,解下懸佩長劍贈送給少年弟子,長約三尺四寸,
劍囊古舊,色彩斑斕,雕飾華美,師父卻並未道破劍名,只說是一柄上古名劍,出自一座大嶽某位陸地真人親手鑄煉,吹毛過刃,削鐵如泥,此劍可屈伸,不用時只需纏在腰間,它曾是道人登山煉氣之初,作防身之用的利器。
少年再不識貨,也知是寶物無疑,平時只需將這柄長劍抽出劍囊兩尺,便覺晶瑩射目,劍氣森森,可以持劍人毛骨悚然,不敢全部將其拔出劍囊。中年道人再贈送少女徒弟一把短劍,卻不曾說其淵源。只是叮囑他們平日與劍親近,以自身道氣溫養劍氣。兩人自然無法理解什麼道氣與劍氣,只是琢磨出個道理,想來與那人養玉、玉養人的道理無二,朝夕相處,時常把玩便是。所以少女每夜入睡,便會將短劍當作枕頭。
道士睜眼攤掌後,低頭一瞥,微微皺眉,只是很快就恢復古井不波的道心,重新閉眼。
少女小聲說道:“師兄,師父自己只管日夜煉氣,也不休歇片刻,師父可以辟穀,不吃五穀雜糧,我們在這道觀,卻要翻牆進出跟蟊賊似的,到底是為什麼啊?為何我們不直接去那鄠州找人?”
少年神色漠然,搖頭說道:“師父怎麼想的,我如何猜得到。”
雙方學武煉氣不足一年,輕身功夫就至純熟境地,簷壁間跳躍捷如猿蹂,在山林間去勢快過飛鳥。
道家法統繁多,只說外丹派和內丹派,在金丹境一層,就出現了一道分水嶺,金丹之下,外丹得勢,篤信飛煉黃白、服食成仙的道士們,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往往破境神速。而金丹之上,外丹雖說不至於變成雞肋,卻也並不如何重要了,不過事有例外,青冥天下那邊,外丹一道,也有幾條法脈,是可以直指飛昇的。桐葉洲那邊,陸雍的青虎宮,就屬於典型的道家外丹一脈。
顧璨說道:“剛見過,隨便聊了幾句,裡邊的觀主,好像是位金丹地仙,膽子不小,竟敢自稱道號回祿。”
陳平安一笑置之。
顧靈驗輕聲說道:“又不是青冥天下,道號唯一,不可擅取,獨一份的,搞得跟合道之路似的金貴無比。浩然天下這邊,譜牒修士之外,道號還不是隨便取。”
陳平安點點頭。
顧璨便不再言說此事,轉移話題問道:“要不要我以三山符走趟真武山,把劉羨陽喊過來?”
陳平安點頭說道:“那你速去速回,我就偷個懶,在這裡等著你們。”
劉羨陽曾經掀過陸沉的算命攤子,還叫囂著見一次打一次。
以前是不知道那位蓮花冠道士的身份,所以不慫,如今即便知道了是陸沉,劉羨陽依舊絲毫不怵。
陳平安在顧璨走後,便從袖中摸出一張符籙,化做一道流彩,飛快掠出宅子,符籙落地之時,便是一位中年道人吳鏑,已經身在崇陽觀牆外。
主要是擔心顧璨無意間牽扯到了某種因果,陳平安需要一探究竟,親眼看過才能放心。
況且還在那條甜水衚衕內遇到那撥“山腳”人,陳平安覺得此事可大可小,按照習慣,還是想要眼見為實。
顧靈驗只是假裝不知緣由。
家鄉蠻荒,自然是沒有規矩的,但是並不缺豪情。因為缺了算計,那種生死莫逆的交情,說不定要比浩然更多。
可是像顧璨和陳平安這般的關係,她還是第一次見著。
老嫗幾個馬氏舊人,還在揣測那位儒衫青年的身份。
雖說被安排了去處,多半以後就要跟隨那個年輕人混口飯吃了,可只要不是跟隨陳先生去落魄山,都行!
顧璨臨走之前,看了眼黃烈。
我在的時候,你已經拿某人“敲打”過我兩次了。當我不在的時候,如果你還敢如此行事,當天收你入門擔任供奉、結果當天就清理門戶,這種事情,別人做不出來,我顧璨可以做得很隨意。
黃烈似乎心虛,趕忙點頭致意。放心,絕對不會再給顧宗主誤會的機會!
崇陽觀內,風景靜謐。夕陽裡,霞赭水成箋,紋若符文,池中魚宛若置身一部道書中,可食神仙字。
有獨鳥衝波去,浮光掠影。
走來一個長髯飄飄的老道士,原來是此地主人的程逢玄察覺到觀內的異樣,老道掐指一算,因果不明,一團亂麻,暫時難言吉凶,便中斷道門課業,走出簡陋茅屋,老道人腳踩四方步,極有威嚴。
眼中所見,是個臨水賞景的中年道士。就不知是同行,還是同道了。
老道人一時間也不吃不準對方的意圖,要說道觀常年關門,在這京城之內,就沒什麼串門的朋友,也無來此燒香的善男信女。
所以對方要麼是不請自來的翻牆而入,要麼就是……真有神術的有道之士,能縮地脈,千里山川,目前宛然。
程逢玄打量了一番,有個猜測,笑問道:“可是在那永嘉縣孩兒巷擺攤的吳道長,吳神卦?”
光憑對方裝束,分辨不出隸屬於山上哪條道脈法統。
陳平安笑著點頭,開門見山道:“貧道吳鏑,並無道號。方才聽朋友說起,程觀主的道號是那回祿?貧道在此討生活多日,數次路過貴觀,只因不敢叨擾,故而未曾登門,等到今日聽說朋友提及程真人,言語中對觀主多是仰慕,生怕錯過一位得道前輩,所以貧道才會斗膽來此一敘。”
程逢玄撫須而笑,促狹道:“自封的道號,豈能當真,吳道友可別是被嚇到了吧,還是將貧道當作歹人,打算去跟縣衙討賞?”
陳平安說道:“觀主說笑了。”
程逢玄也懶得與此人兜圈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好光陰終究有限,不該消磨在這類虛與委蛇中,便徑直說道:“明人不說暗話,敢問吳道友是來此探幽賞景,還是切磋道學,掂量貧道的斤兩?”
若說同行是冤家,可他在這崇陽觀內深居簡出,專心煉丹,收了倆徒弟,與世無爭。與這擺攤掙錢的道友,井水不犯河水,沒道理犯衝才對。
陳平安微笑道:“冒昧相問,程觀主所在師門祖上,是否出身樓觀派一脈?”
程逢玄默然片刻,喟然長嘆一聲,露出些許感傷神色,“不曾想吳道友還知曉這等上古舊事,實不相瞞,貧道確實出自樓觀派旁支,只是並非正統,同源不同流,源頭之水早已枯竭,貧道所屬這條支脈也是現如今這般慘淡光景了。”
上古歲月,真人輩出,當時浩然天下的道家,曾有以樓觀派最高、東華派最大的說法。
而樓觀派這條道家法統,除了擅長天文躔度,精通風角鳥占卜術,於煉丹一道,也是極其在行。否則也站不住“最高”。
陳平安確認對方所言不虛之後,有些無奈,原來這條如魚伏底的隱藏脈絡,不在顧璨身上,而在己身。
東海觀道觀的老觀主,那位碧霄洞主,他對樓觀派一脈的桐葉洲金頂觀,便暗中多有照拂,甚至點名要求落魄山和姜尚真不許對那個邵淵然出手。老觀主當年贈送落魄山四分之一的藕花福地,是要還債?需要先在這崇陽觀內償還一筆利息?不知先前那三人,往上追溯,誰又不會不會牽扯到樓觀派諸脈的某位老祖師?
陳平安斟酌片刻,開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既然靖師願意以誠待人,貧道也不好故弄玄虛,該有一個投桃報李的‘實不相瞞’,貧道年少時曾經雲遊四方,早年在那桐葉洲,機緣巧合之下,在北方一處某地,與樓觀派某脈祖師傳下的法統,有一份不淺的緣法,宛如栽種,該是在此花開,瓜熟蒂落了。”
程逢玄略帶疑惑哦了一聲,顯然是將信將疑,不敢全信,真有這等天上掉下來的好事?
陳平安繼續說道:“貧道在這玉宣國京城內,事情已了,馬上就要繼續遠遊別地。永嘉縣竹竿衚衕那邊,有一座以訛傳訛的‘鬼宅’,門口懸有一株艾草,觀主去到那邊,望氣一見便知。宅子主人叫薛如意,她雖是鬼物之姿,卻是一心慕道,神光清靈。貧道在此地借住數月之久,與她關係匪淺,以道友互稱。她與神號大纛的西嶽佟山君,頗有私誼,正是沾她的光,貧道才有幸在宅子裡邊見過佟神君一面。程觀主在煉丹之餘,可以抽空過去一敘,就說與吳鏑是道上舊友。”
程逢玄故作鎮靜,心中嘖嘖稱奇,眼前道友,福緣深厚吶,竟然能夠與那尊佟神君都有一面之緣?
這種事,尤其是在西嶽地界,可不敢胡說八道,往自己臉上隨便貼金的,否則真不怕挨雷劈?
實則程逢玄驚奇之餘,更有驚嚇……只因為他最重要的一爐丹藥,原本預定在今年端午節的正午時分開爐燒煉,在祖傳丹書上邊名為“午時魚”,一爐丹藥只要功成,不多不少,只有兩顆,缺一不成,多了更是不成,兩顆丹剛好分陰陽。但是老道人卻對此毫無把握,只因為缺了一份最重要的藥材,哪怕他已經殫精竭慮,選址崇陽觀作為一座鼎爐,再尋見了一副“正午聯”作為壓勝之物,可仍然缺了一味至關重要的煉丹之物,導致丹爐生火卻無法做到丹書上形容的那種“走水”!若能燃燒一株仙家艾草,宛如蒸籠起火,燻灸搬運至觀內凝聚多年的水運?豈不是……天公作美?!老道人之所以沒有面露喜色,就在於暫時不知那鬼宅門口的艾草,品秩如何?燃燒後火力大小?
老道人愈發驚疑不定,今日與這道士吳鏑相見,難道真是玄之又玄的道緣使然?真應了對方那句話,理當開花結果,瓜熟蒂落?
而陳平安的本意,是先幫著這位觀主和薛如意牽線搭橋,讓雙方相互間有個照應,結一份香火緣。以後崇陽觀真有什麼難處,也能通過薛如意或是佟文暢,陳平安再來權衡,要不要幫忙,以及如何幫忙。
陳平安同樣吃驚不小,看似隨口問道:“貧道曾見一外鄉貧寒少年,名為白雲,他與爺爺曾經一路售賣春牛圖,路過攤子,貧道便幫他起了一卦,是個有山上緣法的少年,不知靖師是否見過此人?”
程逢玄搖搖頭,“貧道足不出戶,未曾見過這位少年。”
只是老道人很快補了一句,“貧道那兩位徒弟,偶爾去往市井購物,說不定見過此人。”
陳平安神色如常,微笑道:“貧道本以為這樁仙家緣法,會落在程觀主和崇陽觀身上,如今看來,則未必了。”
這就境界高的好處了,旁人心中密語響動如雷。
那棵懸在門口的艾草,先前是陸沉贈送給薛如意的,免得陳平安跟馬苦玄一戰,動靜過大,不小心傷及她身為鬼物的魂魄。
而陸沉此次趕來浩然,所忙正事,是尋找那條“神仙難釣”的“午時魚”,也就是後來的少年寧吉,如今陳平安的嫡傳弟子。
是不是按照“原先”的脈絡,沒有被陸沉和陳平安發現蹤跡的寧吉,會進入這座崇陽觀,少年得到程逢玄的青睞,拜他為師,一步一步,最終走上修道之路?
陳平安啞然失笑。這算不算是自己半道截胡,搶了對方的得意弟子?
陸沉是早就算到了這一層,要以那棵艾草作為補償,間接幫助老道人煉丹圓滿?了結一樁因果?
看來下次遊歷中土神洲,除了龍虎山天師府,有機會的話,還要再去一趟中土陸氏借書看書了。
陳平安笑道:“就不妨礙觀主待客了。”
老道人疑惑道:“道友何來此說?”
道門之人,最是講究一個“收神”,不會輕易散出神識,相傳唯有那種步入天人感應境地的道門神人,才可以不動神,卻通神,能夠感知身外天地間的纖毫變化。
這個時候,一個身材高大卻面有菜色的少年道童,快步跑來水邊,打了個稽首,氣喘吁吁道:“靖師,又有客登門。”
程逢玄笑著讚歎一句,“吳道友真是未卜先知。”
約莫是察覺到這位世外高人吳道長的玩味眼神,老道人便有些慚愧,自家道觀內的飯菜,平日裡確實油水不足。
老道士喜好清淨,煉丹也最怕紅塵侵擾,道觀一年到頭無異於關門謝客,不能偷不能搶,又不肯坑蒙拐騙,沒點偏門財,哪來的多餘銀子,何況修道本就艱難,豈是什麼享福事。這倆徒弟,雖說他們資質尋常,算不得什麼天才,可程逢玄既然收了他們作記名弟子,除了順著自家緣法之外,對他們還是寄予厚望的,不單單是道觀缺倆燒火道童、灑掃雜役那麼簡單,老道人還是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各憑道力重振師門,只不過山中修道之人,煉取外丹和服食之法,一貫是師承秘授的口耳相傳,故而選擇徒弟、傳道授術極其嚴格隱秘,有些道脈,甚至會有那必須一脈單傳的祖訓。鉛汞鼎中燒,煉成無價珠。只要修煉出一顆金丹,俗子服之可以益壽延年,仙師服用就可長生久視,常駐人間。所以那一爐子丹藥,果真成了,恰好兩顆,宋巨川和鐘山,便是人手一顆的福緣,至於程逢玄自己,早已內結金丹,便無需外物增長道行了。
那吳鏑好似看出老道人的窘態和鐘山的拘謹,淡然笑道:“清貧處世,厚道為人,所以我們道士才會自稱貧道。”
老道人撫須而笑,此言至理。
鐘山聽得大開眼界,原來咱們道士的“窮”,也是有大道理可講的?
吳道長看那高瘦道童,微笑道:“世俗有錢無錢在金銀,我輩有道無道卻在心。入山不易,修道更難。吃點苦不算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然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乃修道得道的題中之義,欲想仙人的逍遙,必先捱過凡俗的苦頭。這位小道友,既然已經身在觀內修行,尋見了明師,莫要入了寶山卻空手而返,你們切記心無雜念,虔誠向道,不可怨天尤人,連累身心踟躕不前,要相信自有機緣在前等著你們。”
鐘山到底不比宋師兄口齒伶俐,不善言辭,就只是規規矩矩打了個稽首,由衷謝過這位陌生道長的寄語和教誨。
陳平安伸手輕拍少年肩膀,微笑道:“修道辛苦,再接再厲。”
程逢玄本想帶著這位吳道長去自家煉丹處一看,不料對方直接來了一句“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老道人聽聞此說,一時語噎。與先前那儒衫青年的一句“釣者之恭”,確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陳平安再與那位“靖師”觀主客套一句,“清淨寡慾,與物無競,真人精神。”
隨後他便告辭離去,滿臉笑容的老觀主也沒有挽留,只是心中暗暗下定主意,要去那座“鬼宅”碰碰運氣,瞧瞧那艾草到底品相如何。
路上陳平安剛好與那撥人再次擦肩而過。
道士吳鏑的四方步,走得半點不比老觀主差了。
瞧見了那位仙風道骨的老道人,矮小漢子確認身份後,拿出一份掌門親筆手書的密信,低頭雙手奉上,“姚家山高祝,奉掌門之命,帶寶樹、洪圖來此覲見程真人。”
程逢玄接過書信,當場揭開,看過內容,抬頭看了眼那個叫寶樹的年輕女子,老道人點頭道:“確是可造之材,以後她就留在觀內隨貧道修行,三年五載都是無妨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道士心情大好,其實說是樓觀派一脈的旁支法統,錯沒也錯,就跟某個鄉野百姓說那幾百年前自己姓氏出過皇帝差不多吧。
只是冥冥之中,他覺得此次丹成的契機,真就在那吳道長所謂的一棵艾草之上。
年少無知,曾言口出狂言,誰閒如老子,本是神仙種,不肯作神仙。
如今修道小成,丹成有望,誰狂如貧道,煉丹已功成,不肯服金丹。
程逢玄讓更為心思活絡的徒弟宋巨川,領著高祝三人去觀內住下。
當年從中土雲遊至寶瓶洲,老道人從北往南一路遊歷,期間停步,與那姚家山的當代掌門,聊得還算投緣。姚家山歷史上出過一位金丹劍仙的開山祖師,只是立了門派之後,一代不如一代,如今掌門姚國珍,只是位洞府境練氣士,更非劍修。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良材美玉,估摸著是姚國珍自認難傳真法,擔心耽誤了那女子的修道前程,就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思?哈哈,貧道倒也有這份成人之美的心思。
就當是修行路上,與那姚家山結一樁善緣好了。
以後等到宋巨川和鐘山出師了,外出歷練途中,也有個落腳地。
玉宣國京城此地,門臉極小卻別有洞天的道觀,曾名煉丹觀,改名崇陽觀。
今年觀主,舊時建觀人,若是同在一觀修道,如何分得清誰是主人誰是客?
鐘山陪著師父散步,想起一事,鼓起勇氣小聲說道:“靖師,我認識個朋友,他身世貧寒,是外鄉人,逃難到了京城這邊,與爺爺相依為命,認得藥材,還能繪製春牛圖,會些磚瓦匠活計,他很能吃苦的,弟子就想與師父打個商量,能不能讓他來咱們道觀打雜,當個常住道人?”
老道士隨口問道:“你那朋友,姓甚名甚?”
鐘山說道:“白雲。”
老道人想了想,有了主意,嘴上卻是說道:“鐘山,你覺得咱們道觀伙食如何?”
鐘山老老實實說道:“還可以的。”
油水確實不多,總歸是頓頓吃飽飯。
至於宋師兄私底下的某些埋怨,就不與師父說了,免得比較記仇的師父揪著不放,到時候師父罵師兄,師兄回頭打自己,虧的,不還是自己。
老道人撫須笑道:“只要你那叫白雲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打雜不收工錢,保證他一日三餐飯菜管夠。他若是答應,就來這邊幫忙,先當個短工,為師再觀察他幾天,如果果真性情淳樸,讓他當個常住道士也不難,可若是覺得掙不著錢,便不願咱們崇陽觀,那就算了。”
鐘山默默記下,面露喜色。估計是自家道觀老舊,處處需要修補,宋師兄幫自己琢磨出來的那個理由,那句“會些磚瓦匠活計”,立了功,說服了師父。
千氣萬象盤迴處,古來仙真創此亭。
亭外有一塊巨石,頂部如被利器削成平臺。
石臺上坐定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道人,一臉虯髯,肌膚泛著羊脂玉般的瑩彩,似乎正在行氣吐納,雙鼻垂掛兩條白煙,宛如白蛇掛壁,身邊水霧濛濛,道人驀然睜開眼後,雙眸精光四射,好不駭人。
魁梧道士攤開手心,觀看紋路,分寸辨山嶽,斗升觀四溟。既是掌觀山河人物,關鍵是還可同時望氣。
命理冥冥中,人事新如舊,長疑未到處,一一似曾經。
亭內有一雙少年少女端坐,雙方容貌之佳,見之忘俗。
那龍鬚劉海的俊美少年,面如冠玉,劍眉星目,此刻橫一把長劍在膝,可以入書,當那才子,或是少年俠士。
旁有少女妖且麗,姿容之美,讓人詞窮。
他們見此景象也不奇怪,這個剛認還不到一年的師父,曾隨一位不知姓名的古時異人學鎖鼻術。
只是他們都磕過頭,拜師學藝了,至今卻不知師父的名字、師門,這是山上神仙們獨有的古怪規矩麼?
而且師父只說是尊奉師門之命,要去大驪西北鄠州度一個天生仙根的人,帶回山中,異日定可光大門派。
作為收徒禮,這位道人曾經分別送給他們一件禮物,分別是一長一短兩把劍,解下懸佩長劍贈送給少年弟子,長約三尺四寸,
劍囊古舊,色彩斑斕,雕飾華美,師父卻並未道破劍名,只說是一柄上古名劍,出自一座大嶽某位陸地真人親手鑄煉,吹毛過刃,削鐵如泥,此劍可屈伸,不用時只需纏在腰間,它曾是道人登山煉氣之初,作防身之用的利器。
少年再不識貨,也知是寶物無疑,平時只需將這柄長劍抽出劍囊兩尺,便覺晶瑩射目,劍氣森森,可以持劍人毛骨悚然,不敢全部將其拔出劍囊。中年道人再贈送少女徒弟一把短劍,卻不曾說其淵源。只是叮囑他們平日與劍親近,以自身道氣溫養劍氣。兩人自然無法理解什麼道氣與劍氣,只是琢磨出個道理,想來與那人養玉、玉養人的道理無二,朝夕相處,時常把玩便是。所以少女每夜入睡,便會將短劍當作枕頭。
道士睜眼攤掌後,低頭一瞥,微微皺眉,只是很快就恢復古井不波的道心,重新閉眼。
少女小聲說道:“師兄,師父自己只管日夜煉氣,也不休歇片刻,師父可以辟穀,不吃五穀雜糧,我們在這道觀,卻要翻牆進出跟蟊賊似的,到底是為什麼啊?為何我們不直接去那鄠州找人?”
少年神色漠然,搖頭說道:“師父怎麼想的,我如何猜得到。”
雙方學武煉氣不足一年,輕身功夫就至純熟境地,簷壁間跳躍捷如猿蹂,在山林間去勢快過飛鳥。